唐可华
意拳,又名大成拳,为河北省深县王芗斋先生所创。王先生自幼随河北省形意大师郭云深学艺,且深得其所传。其后,为了探索拳学真义,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以形意拳为基础,搏采多派名家拳学所长及西方拳击等实用部份,吸收佛、道、儒诸家气功精华,创造了国外一体,意念一致的意拳。
意拳,分为技击和养生两方面,它刚柔相济,动静相兼,不讲固定招式,顺其自然,随心所欲,且能治病健身,延年益寿,可谓适合任何年龄的人仕。但在香港,懂得意拳的不多,而精于意拳的更寥寥无几。
香港地少人多,生活节奏紧张,大多数人整天在办公室工作,早、午、晚餐膳食搭配不衡,同时又缺乏运动。因此,香港人容易患神经衰弱等各种慢性疾病。本来,对于寸金尺土、生活繁忙的香港人来说,意拳最适合不过。因为它既能治疗各种慢性疾病,又能加速人体新陈代谢,有着治病、健身的功效。并且,练者锻炼时所占地方不多,在各种环境下都可锻炼。但可惜,意拳在香港并不因此而流行起来。
1987年,香港工商界名人霍震寰先生领头成立香港意拳学会,并先后邀请了多位国内意拳名家来港,开办训练班及讲座,意拳才引起香港武术爱好者的注意与参与,而地位也在逐步提高。
在此之前,香港意拳学会将重点放在技击方面,忽略了另一更具有普通意义的养生方面。为了两者的全面发展,意拳学会正准备发行意拳录象带,开办健身师资培训班,希望藉此培养人才,把意拳推广至全港各社区,使意拳成为一种普遍的运动。但是,在香港推广武术运动是颇困难的,那并不是香港人对武术缺乏兴趣,也不是香港意拳学会的推广与宣传不力,而是限于人力、经济方面的不足。这种情况不只是意拳学会如此,其实香港所有的武术组织,经费全部由社团和社会人士的赞助或由会员本身负担,香港政府一般没有任何的资助。因此,财力的不足,推广意拳也就受到了限制;另一方面,意拳的历史并不悠长,只是短短的几十年,而在香港的流传,也只有三、五年。并且未能得到有力的宣传与推广,故未能普遍地深入开展。
香港是一个繁荣的东方之珠,讯息网络非常发达。过往有很多武术名师来港传技,因得助于宣传媒介的大力推动,曾掀起了一股股热潮。作为有着优越拳术优点的意拳,若能得到各方面的极力推动,定可扬名港澳,威震海外。希望祖国的意拳名师,能多些来港作公开传授及演讲。相信在各意拳名家的影响和组织的有力推动下,香港意拳必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