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坚
八法是五祖拳最精华的部份,在许多称赞标榜五祖拳的联句中,常引用“八法”二字。如“手执八法称无敌”,拳打八法矫似神龙戏水”等等。可是各家对“八法”的说法,不尽相同,莫袁一是,究竟八法所指是什么,很难有个满意的答案。在新加坡所流传的五祖拳术中,则有一个散手对练套路,叫做“六门八法”。
六门八法是由八段散手动作组成的散手对练套路。由于它是五祖拳搏击精华所在,同时套路招式简单,重技法而不重形式,甚少在公开场合演练,所以只闻其名而难见其实。它的特点是粘手听劲,不尚硬桥硬马,大开大合。演练时手法绵密,少有离桥攻击的招式出现、乍看之下,像太极推手,重劲不重力。初练时要求不用拙力,从粘手对练过程中,训练听劲、懂劲,最后达到化劲的地步。因为它是以训练劲、法为目的,所以招式精简,甚至只有一式而己,如第八法便只有“风摆梧桐“一式”。然而,通过一式的训练,以简御繁,从懂劲中领悟粘手对抗的消长变化;以期做到粘手即打,逢空必入,处处采取主动攻击。如果对六门八法演练纯熟,训练得法,而又能领悟其诀窍,在实战搏斗中常表现出直截了当,先发制人,后发先至的不消而打风格。
但是六门八法是不能单独训练的,它与另一套八段散手对练套路“六门八节”相为表里。因为八法讲求搏击中的变化决窍,如无深厚的散手对练基础,根本难以理解其中精要之点。六门八节则是离桥散手对练,将搏击所需的招式、身腰、马步等基础要求训练娴熟,然后才可开始进入粘手听劲的六门八法训练。在六门八法训练有成之后,又要再将八法的技决融入六门八节训练中,才能得到在对搏中应用技决的实践。最后,便是将八节八法的训练成果,应用在自由搏击之中,自由发挥,不拘形式。
此外,六门八法的应用必须有“棉身震胛”发力的配合,才能得心应手。由于粘手化动,不消而打的攻击,常常在距离目标两寸至四寸之间,便要发力打击,如果没有训练有素的“摇身震胛”打在身上,犹如搔痒,完全不能挫敌伤人。
由此可知,将六门八法置于搏击训练的最后阶段才教出来,并非保守自秘,实在是因为要练好它,意、劲、法、功四者缺一不可。同时在训练之中,个人的领悟力与应变力,也会彩响对八法的理解与应用。师父在教导弟子时,通常要视各人的表现和疑难,逐步引导、解说,乃至亲自试劲,才能使弟子掌提其要诀,所以学之不易,传之尤难。
有些意见以为,六门八法是蔡玉明的关门弟子沈扬德在南洋创出的“新八法”,并非本有者。不过无论如何,六门八法仍是通过实战的经验,集合了五祖拳术的精华要义,所组成的精筒散手对练套路,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创作结晶。至于有关五祖八法的问题,还须明达之士多多发表意见,提供资料,才可作更深入的探讨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