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翰秀
20年代,中国赵堡太极拳的故乡河南温县赵堡一带灾害频繁,加上战乱,当地十室九空。一批赵堡太极拳师避祸外迁或转徙于西安市定居,其中有郑悟清、郑伯英,在当地把赵堡太极拳广为传授。籍藉无名的宋蕴华获此机遇,得以继承拳艺,成为当今颇有影响的赵堡太极拳师。
随师学艺,兼学文化
宋蕴华的父亲是个太极拳爱好者,跟郑悟清学拳只不过为了锻炼身体。宋蕴华幼年在父亲的影响下也跟着玩玩,14岁后,才正式拜郑悟清为师,学起赵堡太极拳来。郑悟清在西安的门徒众多,师兄们格于师道尊严,从不敢与老师讨论有关拳术的问题,帷独宋蕴华少不更事,每遇有些问题不理解总要问个明白,甚至有时竟敢与老师抬杠。郑悟清慧眼识英才,反而觉得他天资聪敏,善用脑子,认为孺子可教。
郑悟清文武兼备,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认识很深,对社会人生有自己的看法。1965年某天授拳后,他把宋蕴华带到家里,从藏书中拿出一本白话四书,嘱附他在学拳之余,学点古文化。以后,宋蕴华一面随师学拳,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一些古书。即使在“文革”期间,郑悟清也几乎每晚都给他讲四书、五经,和教他背诵《诗经》,还经常晓谕宋蕴华说:“读了《诗经》会说话,读了《周易》会算卦,学太极拳,今后工作、生活,都少不了这些书上的知识”。
宋蕴华长大到18岁,对老师的认识日益加深和尊敬,感到身体与不练拳的人大不相同,自觉动作灵敏,反应迅速,腿部肌肉发达,身体素质胜于常人。由此,深感太极拳是个宝,练拳更为勒奋。
郑悟清曾对爱徒提示,搞武术的人要兼修些琴棋书画,要有琴心剑胆。受老师的影响,宋蕴华学拉胡琴,并专心研究,成了陕西省戏曲剧院一名专业胡琴手。到如今,他的琴弦音韵,伴随着演员的粉墨登场,已有17年了。不过,他仍把业余时间授入了对太极拳的研究上。随着年岁和功力的增长,对太极拳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是他认为太极拳具有技击运动的综合技巧,是一种有益身心健康的养生之道,自己的一生,已与太极拳结下了不解之缘。
钻研运用,拳技日精
郑悟清看中了宋蕴华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刻意在技击方面对他加强传授,并一再勉励他好好将技法继承下来,发扬光大。为此,宋蕴华牢记老师的教导和要求,十分注重太极拳技法的应用,锲而不舍,孜孜以求。
相传《九要论》是赵堡太极拳最重要的传统理论,郑悟清曾逐字逐句反复地向他讲解《九要论》的内容,还结合太极图,讲太极拳为什么能应用于技击的道理。经过多年的揣摩,宋蕴华才深有体会地说:“我的技击理论基础来自《九要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说得很概括,一般不易领会。《九要论》通篇虽然没有提到‘太极’二字,但全部内容都是讲技击的。”
郑老师在技击方面的实践使宋蕴华受到鞭策和鼓舞,他了解到郑悟清在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当教官时,曾独自和十几位学生对拼刺刀保持不败。又常倒背双手让对方从任何方位打来,能保持双手不开,以身回击,将人发放出去。这些实践事例使他潜心研究师传技法,运用于实际,并在授拳中突出了技击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