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年
读了《武林》第127期林全信同志的文章后,我认为,对任何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但对“双重”这个问题,因关系到太极拳的重要理论,错误领会或任意解释,按太极名家徐致一的说法是要“害人不浅”的。因此,我想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供林全信和其它同道参考。
林全信同志的文章(以下简称“林文”)认为“双重”既指技击,也指“手足躯体未分虚实”。这里有个概念问题,“双重”的“重”指什么?现在大多数人认为,手击人时手为重,双脚着地时,踏实之脚为重,那么脚踢人时,踢人之脚也应当叫重。这就是说,双手齐击,双脚同时平均踏实,或一脚踏实,一脚踢出,都应当叫“双重”。照此观点来看,杨、吴、郝派太极拳中的双峰贯耳,如封似闭,郝派中的开合的合手,都是手的“双重”,吴式的肩通臂,单鞭是双脚平场着地,是脚的“双重”,杨派老架子的起势是双腿下蹲,同时双手前平举,既是脚的“双重”,也是手的“双重”。杨、武、吴、孙派太极拳还有一个转身蹬脚(左右分脚也是这个意思)的式子,是左掌击前,右掌击后,成为双鞭式,左脚瞪出,右脚踏实,这叫几重呢?双手同时击出叫“双重”,脚呢?不能说踢人之脚为虚吧,一个脚支持全身重量,也不能叫虚,那么,一个转身蹬脚就出现了双“双重”。按这一观,点来衡量,太极拳中就应当把双峰贯耳、转身蹬脚等式子取消。也不能用脚踢人,否则就会产生“双重”,而“双重”又是关系到能否运化敌力,以弱胜强的太极拳的重大理论,岂能容基本式子里出现“双重”!所以,用手足躯体的虚实来解释“双重”,根本无法说通。如果上述式子叫“双重”,那么,历代几派太极名家都是这样练的,难道他们都犯了“双重”之病?还有,王宗岳在《太极奉论(以下简称“王论”)中说:“双重则滞”,按我个人的体会,在练上述几个式子时,并没有“滞”的感觉,也可作为一点佐证。
对于“双重”是不是只指技击的问题,好多太极名家作过阐述,其中吴式传人徐致一说得最为明确,他说:“有人认为‘两腿同时用力支持身体’就是‘双重’,以致在拳趟中取消了骑马式,这是不对的,甚至害人不浅。”他明确指出“所谓‘双重’,是说与人交手时,既不肯用人刚我柔的走劲去引使对方落空,又不会趁势用粘劲去取得我顺人背的优势,只知道人用力我也用力。”(见徐致一编《吴式太极拳》1958年版)。我认为这一论断是正确的,这倒不是因为徐是太极名家,他的话就应当为对,而是徐的论述符合《王论》中有关“双重”的本意。
“双重”是王宗岳最早提出并加以阐述的,王宗岳的本意在用不在体一是对技击说的,不是指的手足躯体的虚实配合。“林文”引用《王论》中“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一段话来证明“并不只是在交手时方会出现双重”。只是一种猜测式推理,不合逻辑原理。恰恰相反,《王论》在这一段话之后,谈了欲避“双重”的办法是黏和走,又指出了黏和走的意义是“人刚我柔唯之走,我顺人背唯之黏”,这里是人和我,是两个人,不是一个人手足躯体虚实的配合这一点我在“双重”之我见》一文中已作过分析,故不再赘述。
总之,对于轻重虚实沉浮人们可以去作一些论述,但对“双重”,只能依《王论》原意去解释,不能将后人的观,点强加给古人,否则,就应将请如双峰贯耳等式子从太极拳中取消。那可就像徐致一说的那样“害人不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