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华
马志斌先生在92年4月号《武林》发表了《我对·飞檐走壁’的理解》一文(下称马文),实是对我《飞檐走壁一解》一文的批判。马先生以自己的“见识”和“实践”并冠以“科学性”三字,要“以正视听”。但纵观马文全文,却实在理解不了他的“理解”,尽管配有大幅照片,观之给人以猴爬树的印象(或叫爬板),谁也不能看出这就是“走壁”的功夫来。就是言词再武断,仍有商榷之余地,而且,马文举例也自相矛盾。
一、拙文《飞檐走壁一解》中说:“飞檐,即武林高手在屋檐的椽子上,以其指力捏住,移身。”与徐雨辰先生述王子平“一纵身,手指掐住屋椽,左右两手交换屋椽,由东往西…”是一致的。徐老用“掐”字,同“捏”相同。马文说:“按照事实存在的传统概念,·飞檐’是指以两手抓屋檐不断前移换握而使悬垂的人体飞快前进的轻功”。这“抓”和“握”不但不符合实际,谈不上“传统”,更无科学性。试问,屋檐多厚?人手能有多大?如何抓,握的过来呢?就是屋檐下的椽子,也不可能人之手能抓、能握的,因为,椽子上面压着厚厚的屋檐。北方的屋子都是椽子在屋檐下的。也只有用手指捏或掐。
二、马文称,“事实存在的科学的走壁功,却确是‘在直立的墙体’上‘走步’而登上墙头的。”试问,人体若与墙体垂直,重心向下,哪个能走?马先生试图举例说明“大有人在”,说:“一般经助跑数步冲近墙壁,腾身而起,脚踩墙体,身体与墙平行,交换走两步,然后借手攀墙头耸身而上”。这身体与墙平行了,人如何迈步?那脚板与小腿形成的角最小能到多少度?身体与墙平行能用得了脚吗?还是用脚趾头?马文没说清楚。如果是壁虎,腹有吸着力,人有么?注意,马文说“助跑数步”“交换走两步,然后借手……”可以肯定地说,这“两步”不是走的,而是由于“助跑数步”之惯性冲上去的。如果这高手真的能走,不必“然后借手攀”了。马文自言便矛盾。这利用助跑之惯力冲上墙头,十几岁女儿也会,何言武林高手之功夫!科学性、传统性在哪儿呢?
请看万籁声先生《武术汇宗》161页之介绍:“跑板乃以丈五之板,宽尺七八寸,厚三四寸,斜立于墙,距板一二丈,向上跑而蹬之,渐渐将板靠拢,至与墙接,即可去板,能在墙蹬行四步至五六步,即二三丈垣壁,亦可跑行而上”。这“蹬”和“跑”二字用得何其准确啊!“蹬行”“跑行”实有道理,距一二丈远而跑确是实际。“能在墙蹬行四步至五六步”,是跑板练出来的真功夫,让人深信不疑。而马文言“助跑数步”“交换走两步,然后借手攀…”使人对这就是“走壁”难以置信啊!
这一比,何是传统功法,何是走江湖为了表演,就十分清楚了。哪个有科学性,哪个无科学性就更明白了。
徐老介绍武林名宿王子平的飞檐功,让人佩服,这国内外闻名的武术大师当时为何没表演“走壁”功?难道如马文所称“助跑数步”,“交换两步,然后借手攀墙头“比“飞檐”之轻功更难?若这位武林大师“助跑数步”“交换两步,然后借手攀墙头”当作“走壁”功,当着众多武术高手岂不是丢丑!若表演了真正的走壁功,徐老文章中岂会漏掉不写的。
三、拙文《飞檐走壁一解》实是走访了几位武术师后而撰写,鎞,在历史上确是存在的。笔者决无“混淆了对传统功法的视听”之用意。今日,少数民族中有赤脚踩利刀上高杆的功夫,过去武术高手走“铁叉状”之鎞也不算稀奇。
打着“科学性”的旗号,而解不出科学的道理,自相矛盾,跋扈武断,却又透出对真正武功和科学性的无知,这对武术的发展极为不利,该是以正视听的。
1992年5月5日晚于沧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