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云
中正安舒,轻灵圆活”,在太极拳中谓之“基础八要”。顾名思义,这八要乃是太极拳之基础。本文拟就此“基础八要”略抒己见,以就教于广大太极拳爱好者。
(一)
先谈谈“中”与“正”。初看起来,中与正似乎是一个意思,无非是身躯正直不歪斜而已。其实不然,它们的真正含义和练习方法都有所不同。
中与正,是既有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两个概念“中”,在太极拳里指人体内部之“中气”,即气血的平衡。我们知道,气血是否平衡,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气血平衡,生命无恙:气血失调,人必生病。太极拳理认为:血,流行于血管壁之内:气,行走于血管壁之外。气的运行压迫着血管,催动管中之血以流畅。假如气滞,或对血管压迫无度,都谓之失中,血的运行就会受到影响。气竭则血凝,生命也就完结了。由此可见“中气”对生命的重要,进而可看到“基础八要”的“中”字并不仅仅是身躯正直而已。
正”则指练拳中姿势的正确。即在练拳时,要做到不偏不倚,无左右歪斜、过与不及之弊。要掌握好一个合适的度。以“搂膝拗步”一式中腿的变化为例:当由右坐步进为左弓步时,其度的掌握,要在后蹬之右腿方轻之时。如后蹬之腿仍在支撑一部分体重,即为不及;或后蹬之腿已轻,而左腿仍向前弓去,则谓之过。过与不及都偏离太极之道。其他如躯干、头颈、眼神、手臂等等,亦要各适其度。这才算是得到了一个“正”字。
上面谈到中与正含义的区别。在实际上它们又是密切联系,甚至是合二为一的。简而言之,四肢形体的毕周毕正,是身体内部气血平衡的外部条件。正”字显现出来,“中”也就存在于气血之内了。中正不离,即是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练太极拳的目的,首在于使气血达到平衡,为生命创造健康条件。“中正”二字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如何才能做到中正?太极拳是内家拳,一切的动与静皆由意念使然。要求中正,须用意念调整一定的穴道。具体地说,就是以意念将上丹田与尾骶骨对正成一直线。上丹田,这里指天目穴(亦称天谷、玄观、祖窍)。此穴位于两眼眉正当中向里一寸与囟门穴向下一寸的交接处,属“内穴”。在求中正时,首先意注上丹田,再将其与尾骶骨上下对正,似有一线相连,眼神向前平视,如此即为中正。拳经渭“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虚领顶劲”等等,皆是此意。
(二)
太极拳运动,宜在运动中求中正,所谓“动中求静”是也。故在练拳时要求姿势安稳、动作均匀、呼吸平和、神气镇静,这就是“安”字之意。具体说来,“安”字有两层意思:一是动作要均匀、平稳,不可牵强,并保持一种重心既不升高、也不降低的随遇平衡状态。一套拳始终都要保持一个稳稳当当的态势,切忌忽快忽慢,忽高忽低,大小开合无度,更不能左右歪斜,周身散乱,要自始至终维护重心的安稳。二是要做到上面的要求,心理上必须有一个安样、平静、自然的态度。即在精神上首先要放松,要做到“两耳不闻身外事,一心只在练拳中”,而不要情绪紧张、杂念纷起。总之,心理上“安”,才能保证动作上的“安”,保证练拳中的“中正”。在推手时,则应当不急躁,不贪功,不慌乱。尤其当自已身陷背势,依然要内心平静地设法转背为顺。即使万般无奈被对方发出,也宜泰然处之,切忌心浮气躁,斤斤计较一得一失。练太极拳不仅要身松体松,更需神松意松,养成一个内外兼松,为人豁达大度的好习惯,功夫才能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