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一民 刘昊 邵夏珍
一、中国思想创造历史上的灿烂文化
一个时代的文化以哲学为核心,而哲学又是建立在这个时代的自然观念上。古代中国在自然哲学的指导下,建立起一整套说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其文化早在战国时期(公元前500-220年)已经达到了高峰,一直受到世界最高的推崇。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以及丝绸、陶瓷、冶炼、航海、医学、兵法等等在十七世纪以前(从隋、唐到宋、明)创造了比西方更为发达的科学技术;显现了灿烂的文明,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1、儒、道两种思想倾向代表了中国哲学中相对的两极
儒家是关于社会组织、人生常识和实用知识的哲学,主张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一致,是自然哲学思想在社会科学中的贯彻。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个人以“中庸”、“过犹不及”的态度,能动地顺应事态变化,实现着人生价值。为中国社会提供了教育体制和社会礼节的严格规范,建立起伦理基础。
道家关心的是观察自然和发现自然之“道。道”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是宇宙的过程,无所不包,世界被看成在不断地变化和流动的循环本性。道家对自然的细致观察,结合强烈的神秘主义直觉得出深刻见解,认识到变化是自然界的基本特征。一切事物和境遇在无休止的变动,自然界的一切发展,包括物质世界和人生境遇,都显示往复、胀缩的循环模式。遵从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达到“无为而无不为。认识到自发性是“道”运动的原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特点,与自然界相协调地行事,克服对自然的违拗,就是与“道”协调一致。
阴与阳相对比,不仅是在中国文化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基本原则,还反映着中国思想的两种倾向: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是理性和积极方面:道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是神秘和柔顺方面。《庄子)中说:“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这里“方”是指社会。因为儒家“游方之内”,显得入世一些;而道家“游方之外”,显得出世一些。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也互相补充,是同一整体的两极,两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这使得中国人对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
2、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特点也就是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决定着传统文化的个性特征,也表现了传统文化的局限,其基本特点:
(1)有机系统的观念占主导地位
气论、阴阳五行论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特有的基本理论,这个理论把自然看做一个有机的系统:以“元气”解释宇宙万物的基本构成;以“阴阳”来说明物质内部的对立统一;以“五行”为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结构模式,为世界万事万物变化的动因。“阴阳五行”都是气的属性与动能。阴阳的对立统一又发展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哲学方法论;五行系统构成一种粗糙的模拟系统,既相生又相克,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体系,其向实用科学领域的发展就形成朴素的系统方法:如中医理论把阴阳五行论与医疗实践相结合,以五行生克建立了五脏六腑互相关联的独特的脏象学说。以阴阳平衡统一建立人体气血循环的经络和人身机体的平衡理论。又如太极拳把动静相生、虚实转换、刚柔相济、蓄发互变以阴阳平衡、五行生克建立了劲、意、精、气、神互相关联的养生哲理和攻防原理。这些都是有机体论自然哲学与经验实践最有效的结合。特别适合生命有机体,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益寿、保健进行有效的探索与说明。
由于将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看成是阴阳两极之间能动的相互作用的表现,任何对立的双方都构成有两个极的关系,一极与另一极能动地联系着,从对立面不断相互作用这一概念出发,提出了人类行为包括武术太极拳的两项基本原则。
想达到任何目的时,就应当从它的反面着手。“将欲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谓之微明”《老子》。
想保持任何事物时,就应当允许它的某些对立面存在其中。“曲则全,则正,洼则盈,弊则新”〈老子:阳还终始、阴极反阳”(鬼谷子):“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庄子·天道》。
这个阴与阳的能动性,浸透了中国文化的巨大主题并且决定着传统的中国生活方式,包括武术太极拳的健身和技击:“阴阳消长”、“阴阳容孕”:“柔中寓刚”、“绵里藏针”:“松静自然”、“舍己从人”;“任他巨力来打我,引进落空合即出”等所有特点:真正做到〈孙子兵法〉中“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的境界。
(2)整体综合的认识方法
中国古代以阴阳五行论为核心的自然哲学,其认识世界的方式是整体综合的,大量运行类比的方法,把万事万物摆在一个相互关联的体系之中。整体综合主要是从定性分析中观察事物,展开一个在同一层面上的互相作用的联系图式,在缺乏实验手段和科学理论的古代,带思辨色的综合与定理分析,并不比粗糙的定量分析更远离事实。而能作出正确无误的定性分析来理解事物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