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金丹大道揭秘(三)(上)

胡鸿章

四、玄关一窍

欲得金丹,须先明人身中的玄关一窍。而这个窍古来从不轻易传人,甚至不许坐私传之。是以在一些丹经中多以隐语、暗喻、巧比、行话等等方法来表述。大都以还丹为界前后各有一个名称。在还丹前《道德经》名之日“玄牝之门《参同契》目规中”,《金丹四百字):玄窍。还丹后《道德经》日:“玄牝”,《参同契》日:“真人”,《金丹四百字》“玄珠”。还丹前后这两者通称曰“玄关”。

而“玄关”因不轻易传人,故在世俗中多有种种猜度。果有《河上公章句·注》误以口鼻作玄牝。张伯端批评他说:玄牝之门世罕知,休将口鼻妄施为;饶君吐纳经千载,争得金鸟搦兔儿。”(《悟真篇》),意谓河上公以吐纳方术炼功,误以口鼻作玄牝、吸取的是后天气质之气,是不能三元合一而还丹的。金鸟日之象,喻元神:兔儿月之象,喻元精。争得金鸟搦免儿”的意思是说怎能精气神三元合一而还丹。

张伯端《金丹四百字·原序》云:“要须知夫身中一窍,名目玄牝。”此窍者,非心非肾,非口非鼻也。非脾胃也,非谷道也,非膀胱也,非丹田也,非泥丸也。能知此一窍,则冬至在此矣,药物在此矣,火候亦在此矣,沐浴在此矣,结胎在此矣,脱体亦在此矣。夫此一窍,亦无边旁,更无内外,乃神气之根,虚无之谷,则在身中求之,不可求于他也。此之一窍,不可私意揣度,是必心传口授。苟或不尔,皆妄为矣。

张伯端说了那么多的“非”,都因《河上公章句》之误释而设。“冬至”这个节气正是阴极一阳初升之时,故丹道把这“冬至”喻谓一阳初生。它是还丹的预兆。张伯端从“冬至”说起,直说到“脱体”,其间所都是在金丹养炼的全过程中各阶段的修持概要。故老子说:知其一(玄牝关窍),万事毕”。能知此一关窍则金丹大道的全部工夫无不知矣。只是张伯端仍然不肯点破此玄牝究竟在人身中的何处。而且务必要求由真师口授心传,不可私心揣度而成“妄为”。

明·尹真人《性命主旨》云:“祖窍真际,举世罕知。盖祖鸢者,乃老子所谓玄牝之门也。”又云纯阳祖师云:“玄牝玄牝真玄牝,不在心矣不在肾;窍取生身受气时,莫怪天机都泄尽。且以生身之理言之,父母一念将媾之际,而圆陀陀,光灼灼,先天一点灵光,撞入母胎,如此而已;儒为之仁,亦曰无极;释谓之珠,亦曰圆明;道谓之丹,亦曰灵光(即俗谓之先天命宝);皆指先天一气。混元至精而言,实生身之因受气之初,性命之基,万化之祖也。及父母交罢,精血包罗其外,如此而已。即吾儒所谓太极是也。

那么这玄牝一窍,究竟在人身中的何处呢?丹经皆不泄其底蕴。其实对于丹士来说,这个密是保不住的,因为当还丹时,丹士能亲眼目睹自已的玄牝北一窍在哪里?是以老子在《道德经》中早已“泄尽了天机;只是藏得很深,非亲眼目睹,都无以得知其真诠之。此玄关在还丹前,丹士也不知那“玄牝之门”在哪里?丹士在暗中摸索,切忌私意揣量。然而世俗中有人私意指量而刊之于报刊杂志者,并非罕见:应当记住张伯端告:“不可私意描度,是必心传授,苟或不尔,皆妄为矣。

及至还丹之初,玄牝一窍显现,圣要露面临世,丹上亲眼所目睹,从“见素抱朴”,到“十月飞霜”它的位置是变迁的。老子在十六章泄尽其底。它最初显现于中丹田即中黄庭经目“公乃王”。然后又升至上丹田即上黄庭,在头顶泥丸宫之上,经曰:“王乃天”。最后圣婴坐胎于下黄庭,在尾闾穴与下丹田之间,经曰:“道乃久,没身不殆。从此以后,圣婴将伴你终生,玄牝一窍的位置再不变换了,故曰:“道乃久,没身不殆。”这些内容,将在“玄关初现”和十月飞霜”两节予以详释,是乃后话。

老子说:“得其一,万事毕”。足见玄关一窍是多么重要,是从老子在一章就单刀契入此玄关一窍说: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两者”,传统各家之释,都从上半章找相应者,如有人指“有与无”,“始与母”,“有欲和无欲”等等,众说纷纭。其实无一人找到真正的“此两者”。惟有道者因亲身验证属实。如张伯端在《悟真篇》中说:“异名同出少人知,两者玄玄是机要”。意谓玄关一窍有两个不同的名字,世俗很少有人知道它们本来是一个窍位,只是叫名不同而已;老子所说的“此两者”是在下半章“玄之又玄”的两个“玄”字,即是解开“此两者之机要之所在。如是老子下半章经文的意涵是说:此两者本来就是同一个窍位,只是叫名不同而已,它们的称谓都带一个“玄”字,好比兄弟它们是玄字辈的,故说:“同谓之“玄。所谓“玄之又玄意谓“玄牝窍,在还丹之前,它又叫做“玄牝之门”。“妙”,按王弻注云:“妙,微之极也。”王弼眼功已开,亲眼目睹,朴”是一种细微至极的粒子。“众者,许许多多的意思。故“众妙之门的意思是说玄关一窍,是众多“朴的粒子进出人体的门户。

怎见得是进出人体的门户呢?老子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天者头也,地者脚也。天地者从头到脚,故是人身)

这段经文,在前面已经作过解释,把它译成现代语,是说:“如果谷神(指圣婴)不死,那么圣婴所在的位置,就叫做“玄牝”一窍,而在还丹前,这个窍位,它又称谓“玄牝之门”,它是人身(天地)中的“根”,也就是人体中元气聚会的地方。它似乎绵绵不绝地存在着,是丹士用之不尽似的。

请注意,说万物的根是道”的观点是错误的。从老子经文中可知“根”是人身中聚集“人之道(元气)的地方:只有谷神才是得一者,才是道。贮存“道的地方当然不能等同于“道。对此王弼注含糊其辞,因为王弼尚未还丹,未见自己的“根”和“谷神”,故而也弄不清两者有何不同?而冯友兰跟在王弼后面,犯了“万物的根是道”的错误。(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272页)。

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十六章)。老子在此处所说的物”是指由“道”的粒子凝聚而成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由于它的形状看起来象“物”,故说“夫物芸芸”。或说:“万物并作”。此“物”实在是“道”。是以这句经文的意思说“所谓夫物芸芸的‘道’的粒子进入了众妙之门”。此众妙之门即是玄牝之门,是谓之“根”。此即老子所说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天之道”回归到“根”里之后,与人身原有的“人之道”,经“负阴而抱阳”的阴阳和合,而获得极化,从而“冲气(即天道)以为和而成为自身的和气,也就成了自身命宝的一部分,故曰“复命”。是以那天之道”就常存于我身了。张伯端《悟真篇》因此说“归根复命”即常存。而老子说:“复命曰常”,意即张伯端所说的“归根复命即常存。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