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通背拳述真(一)

文/高琦光
五行通背拳,简称“通背拳”或叫“通臂拳”、“通臂掌”,古称“通背门”,继又称“白猿门”、“通臂猿门”。五行通背拳的技法主要取法于长臂猿的动作,出手以掌法为主,以摔、拍、穿、劈、攒(对应属金、木、水、火、土)五行掌的基本掌法、劲势为拳法的主体而得名。现在通臂拳传流的内容很多,主要的有五行通背拳、沧州通臂拳、白猿通臂拳、螳螂通臂拳、沙氏通臂拳、少林通臂拳和洪洞通臂拳、通备拳等等,虽名目相近,而其风格、特点、技法则不尽相同,但其理是一致的。本篇未能一一尽述,仅着重介绍五行通背拳(以下简称“通臂拳”)。
通臂拳的出现,传说远在战国时代,距今已有二千余年,但其发源地和原始技艺则未见确凿史料,传说也就不可深信。惟据拳谱遗存的文字记载,通臂拳较早的传流,大约是在清代雍正至道光年间,始有浙江祁太昌先生传授此拳。继后历代皆有传人。到了清末民初,此艺大为昌盛,好手辈出,通臂拳之名亦著于世通臂拳从传出到现在有两百余年光景,在漫长的岁月中,有继承,有遗漏,有发展,也有创新,同时还出现了许多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人物,如陈庆先生和继后的李庆海、王占春、许天和先生,以后有刘光兴、刘智、修剑痴、张策、张吉、刘月亭、许让等通臂大师,再后如姚宝琪、刘宪武等先生也都知名于海内。现代精于通臂拳、蜚声国内外的有贵州王之和、云南沙国政、北京王侠林、天津邓洪、沈阳薛仪衡和沧州韩俊元诸位老师。而在中青年中则有袁其强、刘云发、林鑫海胡宝林、杨建生、赵宝安等等,他们中有的善于继承、发扬传统,有的在全国武术比赛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较长一段时间,通臂拳会者珍之,而又各秘其术,不肯轻易授人。加上那个时代的种种社会原因,通臂拳几乎湮没失传;虽偶有所传,也多是亲友秘授,择徒极严。至于文字图解,更属少见。那时通臂拳的流传地区有河北、河南、山东、辽宁、京津等地。只是近几年来,经国家大力提倡,挖掘传统,整理继承,交流推广,通臂拳才开始活跃在我国武坛上,有了一定的发展。
一、通臂拳是象形取意的拳术
在自然界中,许多野生动物之所以能够生存,关键在于它们各有其独特的技能,即保生技能和猎卫技能。前者是生活的方法,后者是赖以猎获食物和被迫自卫搏斗的技巧。对于人类来说,就是养生保健和技击格斗的技术。
通臂拳象形取意,它的“模特儿”是通臂猿。因其前肢(臂)特别长而得名。据传统的解释,通是通串的意思,比喻长臂猿的两臂可以左右通串,任意伸长和缩短。其实并非如此,这是夸张的说法,只是通臂猿的臂(前肢)特别长健有力而又灵活敏捷而已。
长臂猿的特点是:善攀援,捷腾窜,其登高履险,援藤窜林,矫柔轻健,秋荡浚空而进,势如飞鸟;有时在地上人立行走,步履趔趄晃而进;争斗时,出手(爪)快疾;安静时能抱元守一,安如木鸡;相玩趣耍时,灵动巧变,技法万千。
人们模拟通臂猿的动作和掌握它的独特技能,经过加工,总结出一套象形取意的拳术,就是今天的通臂拳法。
二、通臂拳的运动特点
通臂拳的运动特点很多,主要有下面几点:
1、形神兼备,六法合
通臂拳运动取法于长臂猿的外象和内象两个方面二者是统一的。它的技法并非是简单的象形仿造,而是取其精要,是“神似”。所以通臂拳运动时,拧腰切胯,吞吐胸背腰背发力,甩膀抖腕,臂膊如鞭,放长击远,灵动快速,体用俱全,形神兼备。
通臂拳动作协调,六法合一。所谓六法,就是内三法与外三法;合一就是动作配合协调,整齐如一。内三法是意、气、力三方面的配合一致,就是在运动时思想集中,呼吸和顺,发劲整齐而协调一致。外三法是手法、身法、步法,即动作时架子协调统一,平衡而又稳健。如此内外相应,六法为一。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