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极拳共49路,讲究的是狠捷敏活。双足并立,沉肩塌胯,五指并拢,手心向上,在小腹前虚虚托住,是八极拳中的起手式怀中抱月左手挥掌劈出,右手成钩,是八极拳的推山式:身子向后微仰,上盘故示不稳,左臂置于右臂上交叉抡打,翻成阴掌,然后双手成阴拳打出,是八极门的绝招双打奇门。一步三环,三步九转,十二连环,大式变小式,小式变中盘,其它的招式还有骑马式、鱼鳞式、’磨膝式、‘青龙出水、“锁手钻拳’、分筋错骨手等。
对于此段论述,笔者不知道金庸先生的描述真假比例各占多少,但根据先生对武学研究的深入程度和精神,可以肯定他对八极拳是有所了解的,不然绝不会虚构的这么详细他把八极拳列为武当派功夫,看来是有根据的,最起码他是这种观点(包括他在小说中对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少林拳功法的描述都有着真实的来历和引证)。
武林中人都知道,八极拳的特点的确是狠捷敏活,讲究挨傍挤靠,崩撼突击”,临战时意念要“猛如虎,狠如鹰滑如油,冷如冰”、“动如崩弓,发若炸雷,势如倾堤”。至于所说共49路,笔者认为应该是49式,因为八极拳只有50左右个式子,“大式”指的是八极大架,即大八极拳,小式”则指的是八极小架,即小八极拳。所谓的“中盘”应该指的是上中下三盘要恪守中庸之道,守中用中、不偏不倚、中正安舒。“推山式”也叫“通背式”或“凤凰双果翅,两臂交叉抢打叫做“看或“合子手。”骑马式”、“鱼鳞式”、“磨膝式”主要是指步型、步法和桩功,属于下盘功夫,“青龙出水”、“锁手钻拳、分筋错骨手”则是指招法,属于上盘功夫,这些名称在八极拳中都有或意思相近。上盘三招在八极门北派(主要是河北沧州带)称为“青龙探爪”、“扑面锁喉、大力擒拿手,其中“神枪”李书文善用“青龙探爪”一招,与人交手几乎百发百中。皇帝武师霍殿阁善用“扑面锁喉”一招,曾重创打败几十名日本浪人和“黑龙会”武士。中央国术馆等教官韩化臣则善用“大力擒拿手”并在第一届国考中获优等成绩。“起式双足并立”也对,确实是拳心向上在小腹前微微托住,此式称为“怀中抱月”非常形象,八极门将“抱”的动作称为“怀抱婴儿”,并不单指“霸王顶肘”这一个动作,其意犹如太极拳之抱球,主要是要求掌握含胸拔背、头顶项竖和气沉丹田的要领,使全身总保持六合八极”之浑圆状态,这样才能做到“四肢八节皆是手,浑身无点不弹簧”,打出四面八方,回旋往复的“十字劲”、“缠丝劲”和“沉坠劲”。金庸先生所讲的“沉肩蹋胯”也和现在八极拳要领中的“沉肩坠肘、松腰蹋胯”一样,完全符合八极拳的动作要领和起式方法。“五指并拢”是指掌型而言,八极门的铁砂掌型主要是“柳叶掌和“瓦楞掌”,四指并拢,拇指卧倒,以充分发挥砍、削摔、插、点,劈、切、印、挂、按等实战用法。紧接着双手成阴拳打出也对,这个动作在八极门中叫“霸王搬钟双揣裆”。至于金庸先生把这一招法叫做“双打奇门”,就令人感到玄奥无比了,“奇门”是什么意思呢?这使我们不禁想起了神秘的“奇门遁甲”,“奇门遁甲”本是中国古代有关时空方位的选择术,相传是汉代著名谋臣张良所著,后由蜀国谋臣诸葛亮继续完善的兵学秘籍,它和古代天文、历法之学联系最紧,乃综合性最强的数术学,它将古代术数家创造的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河图、洛书、八卦、九宫等学说都包容进去,并联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以“乙丙丁”为”三奇”,以八卦的变相“休、生、伤、杜、景、死、惊、开”为八门,故名“奇门”。十干当中“甲”最是尊贵而不显露,“六甲”常隐于“戊、己、庚、辛、壬、癸”所谓的六仪之内,三奇六仪分布九宫,而甲却不独占一宫,故名“遁甲”。古代一些方士认为其是兵家必备的知识,并可根据其推算吉凶祸福,因为书中所讲的固守、行军、出阵以及占卜、隐遁等,都能在战争实践中得到验证。金庸先生这一招“双打奇门”,应该是指攻击敌人“奇门”当中的“八门”之一,主要是指重创敌人的程度,如打击休门,就是将敌人打成“休克”和“休眠”状态,使其昏迷不醒;打伤门,就是将敌人打伤而不致其死亡;打杜门,就是堵断对方首先攻打过来的手脚,类似于截拳道功夫;打景门就是用自己的功力和气势笼罩住对方,使其不能动弹出招;打惊门就是以破竹之势闪电般打击敌人的要害,使其惊恐万分,惊惶失措;打开门就是打开敌人防守之门,而后进攻使其倒地失败;打生门就是不让敌人死亡,留下其一条性命;打死门就是毫不留情,致敌毙命。
在此,笔者不由得记起1933年编辑出版的《沧县志》,该志第八卷《武术·人物)篇曾这样记载:“吴钟,北方八门拳术之初祖也,字弘声,孟村镇天方教人,八岁就传,聪慧过人,年甫弱冠勇力出众,遂弃书学技击,昼夜练习,寒暑无间。一夜,方舞剑于庭中,来一道士,吴钟问其姓字,其人不答,座谈武术,皆闻所未闻,继演技击更见所未见,遂师之,授八极之术,道士留十年,罢辞去”。以前很多八极先贤都认为“八门”是“八极”或”八极门”的误写,是(沧县志〉编辑者们的疏漏。经过金庸先生“提醒笔者认为,这应该不是误写,理由是各朝各代编纂史志,官府必定高度重视,责成专人分类、撰写、梳理、定稿、印刷、校对,并层层把关过目,最终装订成册,发行于世。即便是有一点儿疏漏,也会另文注明或做更正处理。因此说,(沧县志)上的“八门”是八极拳的另外一种表述,也许是八极门自古就保守的缘故,“八极真人”隐隐约约地向后人透露出的一点儿神秘信息,既不全盘托出,使坏人轻易得到,又给绝顶的聪明人以开发想象和“顿悟”的空间,就像迷惑人的藏宝图和藏头诗,平常人是不能参破其中玄机的。据《发现经络一书的作者许进京先生讲:“古代文献惯用恢诡隐喻、立象寓意、言而不尽、秘而不售的表达方法,对许多非常重要的学术问题往往留下伏笔,给后人的阅读和理解造成很大的困难,许多问题悬而未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这就需要我们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才能破解领会其实际的内涵之意。”可见八极前贤的确是留了一手。这里的八门”恰恰暗合了〈奇门遁甲〉中的“八门”。当代著名武术理论家马国兴先生又将“八门”理解为“八阵”,他认为八阵者,乃休、生、伤、杜、景、死、惊、开,亦称四隅四正,四方为奇,四隅为正,此乃奇正相变的根本法则,此乃洛书九宫之意用于兵法布阵之说了”。至于目前我国西北地区流行的“八门拳”(也是以“八卦”与“奇门”原理立论)到底与八极拳有什么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同时,我们从上述文字记载当中还可以看出,孟村八极初祖吴忠的老师是“癞道士”,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八极拳是道家之术,持此观点的还有中国武术协会科研部主任康戈武先生,他编著的《中国武术实用大全〉第210页:“近年发现的材料证明,吴忠得传于反清义士张四成(后假扮僧人,绰号癞披裟’,以躲避官府追杀),张之师为孟村人丁发祥,传说丁得传于云游道人黄绝道长,吴忠仅是尊师嘱将此拳传回沧州孟村者”。
总之,金庸先生把八极拳同武当道家和奇门遁甲联系起来,并不是牵强附会、胡编乱造,而是阐明八极拳充满玄机、高深莫测。关于讲述八极拳“一步三环,三环九转,十二连环”,笔者着实研究了一番传统八极拳套路,最后发现八极拳共分四段,中间身体360度转身“成环”三次,每两环之间又有180度转身三次至六次,即九转(这里九应该是个概数),每段三环,四段正好是十二连环。环转的外象在单打套路中还不明显,如果观看八极拳双打,两个人左旋右转,进进退退,虚虚实实,真好像一个“循环”无端的太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