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会宁 苏亚军 高敬东
在〈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中编有:“仰惟先帝受命中兴,拨乱反正,以宁天下,封泰山,建明堂,立辟雍,起灵台,恢弘大道,被之八极”的句子。《后汉书》是南朝时期宋朝人范晔所撰,今本一百二十篇,分一百三十卷,纪传体东汉史。原书只有纪传,北宋时把晋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与之相配,成为今本。查清末民初时期的(辞海)(《词源)和《中华大辞典),“恢”的意思一是指形容词,解释为广大、宽阔,如《汉书〉“恢我疆域”苏轼〈次韵程正辅游碧落洞》诗“胸中几云梦,余地多恢宏”。二是指动词,解释为恢张、扩大、发扬,如《吕氏春秋):“有事则有不恢矣”,《太玄·廓)“廓之恢之《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恢宏志士之气”。“弘”同宏”,一是广大、广博、丰富、旷大、规模伟大的意思如(易·坤》:“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晋书·裴秀传)“勋业弘茂”。二是扩而大之的意思,如《论语·魏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大”在文中是正确、博大、高厚、宽绰的意思,(庄子·天下):“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礼记·礼运):“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孙希旦集解“大者,极至之名,一者,不二之意,大一者,上天之载,纯一不二,而为礼之至极者也”。这里,大一也同于“太一”,古代用以指创造天地万物的元气,如孔颖达(疏》:“太一,谓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气也”。“道”的意思一是指法则、规律,与具体的器”相对,又与事物特殊规律的“德”相对,如《老子):“道生之,德蓄之,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二是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即《老子):“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三是指道德及义理,如(易,系辞上)“成性存存道义之门”,《管子·法禁》:“德行必有所是,道义必有所明”。“大道”在这里主要是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理想和博大正确的道理,如《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汉书·董仲舒传》:“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被”的意思一是劈开、劈去,如《史记·五帝本经》:“皇帝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二是及、到的意思,如“泽被天下”。三是细心挑选,去粗取精,如《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崔拾遗文采炳然,意思方雅,斯亦披沙拣金,往往见宝”。四是星夜奔波,备极辛劳的意思,如《荆钗记·赴任》:“戴月披星,车类马足,不暂停”。五是比喻除去障碍,得见光明,如《世说新语·赏誉上》此人,人之水镜也,见之若披云雾睹青天°“之”在这里应该是至、到、往的意思,如《诗经):“之死矢靡它〈孟子):“先生将何之?。
整句话译成今文就是“广泛的弘扬博大精深的道德义理,直传播覆盖到四面八方极远的国家及人民。”这里八极的意思不是指八方,而是表示全天下。
与此段意思相近的说法还有宋朝学士张商英对(素书)的注解:
道之衣被万物,广矣大矣。一动息,一语默,一出处,饮食,大而八纮之表,小而芒芥之内,何适而非道也!仁不足以名,故仁者见之而谓仁;智不足以尽,故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不足以见,故日用而不知也。”意思就是:
道”对宇宙万物的包融太广阔、太伟大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动静休止、言谈仪表,大到无边无际的宇宙,小到纤细的草籽内核,哪里没有“道”的存在呢!用“仁”或“智”这类字眼表述它,那只不过是崇尚仁和智的人强加给它的名称罢了。至于老百姓,虽然时时刻刻离不开它,但是却不知道它是什么。
很显然,“恢弘大道,被之八极”与“道之衣被万物广矣大矣”本源于一,八极就是“广矣大矣”的意思。
五
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在《陆士衡集·文赋》曾经提到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之句。(文赋)为陆机撰写的文学论文,原有集,已散佚,后人缉有《陆士衡集〉。查辞海和词源,“精”的意思,一是指精神、心神,如聚精会神,“精神恍惚,若有所喜”。二是指精一、精心一意,如(书·大禹谟):“惟精惟一”,孔颖达疏):“汝当精心,惟当一意”。三是指精气,中国哲学术语,就是一种精灵的气,《易·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
为物”。孔颖达〈疏》:“云精气为物者,谓阴阳精灵之气,氤氳积聚而为万物也”。有些学者认为:“精气下生五谷,上为列星”乃世界的本源,是构成人体的物质,东汉王充说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骛”的意思,一是指奔驰、放纵,如《文选·班固》:“战国横骛”。李善注:“东西交驰谓之骛”,王冰注:“骛谓驰骛,言其迅急也”。二是指追求,如好高骛远。“心”的意思,一是中医学名词,指五藏之一。根据藏象、经络学说,心有两大功能,一是心主血脉,指心与血脉有密切关系,血液循脉运行,主要靠心气的推动,如《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二是心藏神,“神”是指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因此心的含义还包括脑的功能,并认为“心主血脉”与“藏神”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的,如(灵枢·本神):“心藏神,脉舍神”。二是哲学范畴,与“物相对,指人的意识,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心是世界的本源,如南宋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守仁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唯物主义者则认为有物才有心,无物即无心,如明清之际王夫之说:“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读四书大全说)卷十三是心思、心意。古人以为是思维器官,故把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况、感情情况都说做心,如《诗·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
游”的意思,一是指流动,如(梁书·康徇传)游波宽缓”,引申为飘动、飘荡、游荡,如游丝,〈书大禹谟》:“罔游于逸”。二是指逍遥游,如(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回归”。三是指游心,犹设想、心游,谓心神来往,贯注于某一种境地,如(庄子骈拇》:“窜句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萧统·文撰序》:“历观文囿,泛览辞林,未尝不心游日想”。“万仞”的意思是指极高,古代“仞”是长度单位,据陶方琦《说事仞字八尺考》谓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东汉末则为五尺六尺,如《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整句话译成今文就是“(通过静坐养神,收视反听,我自己的精神任意驰骋在地上四面八方,一直到极远的地方,心意也自在逍遥地游荡在高达万仞的天空中,感觉畅快极了”。这里指的是修行者的一种心理感受。这里“八极”引申为心胸广阔,意象深远。
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稽康,以老庄之学作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讲求黄老养生之学,他在(嵇康集》卷一(秋胡行)诗中云:“思与王乔,乘云游八极。凌厉五岳,忽行万亿。授我神药,自生羽翼。呼吸太和,炼形易色。歌以言之,思行八极”。明眼人可以看出,乘云游八极”、“思行八极”就是“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内涵的翻版。
巧合的是,在《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也有相同的内容论述:“至人者,淳德全道,合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心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益其寿命而强者也”。显而易见,这里“视听就是“收视反听”,“游心天地之间”就是“心游万仞”,精骛八极”就是“积精全神于八达之外”,“八达”就是八极”的引申和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