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九要论》阐幽录(中)(四)

内动为外动之源,外动为内动之效。内动必须通过外动之体现,方能成其术合道、体用合一。谚云“有内无外不成象,有外无内难成术”,这说明一个道理就是有内三合,必然就有外三合。心意相合主宰着气的运行,气的运行表现为力,而力须靠身体四肢的运动来表现,也就是说内三合必须要与外三合相结合,做到内外相合。外三合的关键是达到肢体的上下相合,协调动作,即势整。同时也只有做到了动整,才能保持势是。所谓外三合,即手与脚合,时与膝合,肩与膀合。外三合里,手与脚合是主导,手脚往里,时、肩、膝膀都要主动自然随行。动作一出,须手脚合一。手一伸,肩催时,肘催手;脚一进,胯催膝、膝催脚;手与脚、肘与膝、肩与胯,相互对应,相互依存。形意泰快有云手一动,脚即随之,肩一动,腾即随之。肘一动,膝即随之,心意一动,手足相应,肩膀相合,时膝相随,周身之气不运自运,不聚自聚,内外如一,成其六合。“虽云六合,实则内外相合。虽云内外相合,实则阴阳相合。内三合与外三合之和,总称为六合。

拳谚曰:外不顺,内不合外形动作的流畅、顺达,各部分的协调统一是实现内部合一的前题和保证。所以,“六合中首先要求外部三合,后讲究内部三合外三合”是基础三合是提高,但外三合的肢体动作和谐、合拍,非心志不能实现,非气息不能充实,非“劲力”不能完成;故外三合是内三合指导下的“外三合”,“内三合”是外三合表现出的内三合通俗地讲,即外三合”的过程中充满了内三合它是以内三合”作为条件,没有心意指导,没有气血供能,没有劲力体现,是木偶的运动而心意气力不和的动亦非人体运动完美的阶段。反过来,“内三合”又依于“外三合,它是以外三合而体现。没有“外三合”的动作基础,“内三合”则空无根基。内外“六合”的结果是全身如一”,势呈整体运动,拳示整劲。

然而,初习拳者总有些疑问,认为形意拳除了这六合之外,尚有左手与右脚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胯相合、右手与左脚相合、右肘与左膝相合、右肩与左胯相合,难道就不叫外合吗?尚且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这不也是外合吗?又如心与眼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难道说这不能叫内合吗?这样一算,岂止六合,六百合也不为过。这样说起来“六合”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又何必非要将一个整体的人划分成零散后又要求它们逐一相合,这不是多余吗?其实不然,万事万物总有个前因后果,拳术本来就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它不仅要在理论上去探求,更需要身体力行,从不会到精熟,从不自然而达到自然的一门学问和技术。对于“六合”之法,初看起来十分复杂,一时难以明白,细心研究时,便知其归根结底只为整体归一,构成形神俱妙,达到周身通灵的高超境界。

要说“合”,它本是人先天的本能,与生俱来,并非什么新奇的学问。例如:人走路时,向前迈左脚时便自然向后用左手,两臂前推时,两脚自然后蹬;两臂后拉时,则身体后仰,双脚前蹬;臀向后坠时则上体向前俯;举手时肺部自然吸气,落手时肺部自然呼气,蓄劲时吸气,发劲时呼气等等。总而言之,人在运动时,根据先天本能,总是把自己自然而然地放在最平稳的状态,作出最适合于当时运动情况的姿势。所以,“合”乃是自然的合,全面的合,包括内外、上下、左右、前后等相合,决不只是六合而已。然而,形意拳术所设立“六合”乃是为初学者设立的教范而已,“六合”是基础,做到了“六合为一”时,全身上下则处处相合,一枝动而百枝随。没有“六合”为基础,就谈不上其它的“合”,更达不到形意一体内外合一境界。初学拳者,由于动作生疏,精神紧张,别别扭扭的,这时候反而失去了他本身先天自然的“合”字,为了达到“拳打自然”,必须以“六合”作指导,按每一拳式要求,按部就班,规规矩矩地练,一势及格再练另一势。每一举动,先要自己衡量是否合乎要求?稍有不合,即须改正。如此一步步练下去,自可少走弯路。随着功夫渐进,久而久之,自然顺随合拍,达到内外三合,拳势也越打越自然,浑身内外上下协调一致,互相补充而毫不散乱,周身一体而一气贯通,此时可谓六合俱备了。做到内外合一,全身一动无有不合,也就达到了动而无有不动,一合而无有不合,周身内外上下合为一体,五官百骸悉用其中的境地。这样,不但在技击上达到内外一体之妙用,而且具有调和脏腑气血健体之功用,这也就是形意拳的“六合”之直谛矣。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