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星辰
所谓纯柔无刚的太极拳,是指练习时从头到尾始终以柔和缓慢为主,几乎没有任何明显发劲的太极拳,现时流行最广、颇为盛行的杨式传统太极拳(85式)及由此衍化而成的88式、48式、24式等太极拳皆属此类。这些太极拳练习时普遍架子较高,动作开展,松柔圆活,轻松舒适,因此备受中老年健身锻炼者的表睐。对于只求健身者来说,自是少有人去深入探讨太极拳的精深内涵及来龙去脉,大家一般只求活动一下筋骨就满足了。但令人费解的是,在这个健身队伍中,却逐渐出现了一些自称曾得太极拳真传的“大师”“传人”,他们著书立说,不遗余力地“弘扬”太极拳,并将“技击”一再贬损为太极拳的“末技”。我怀疑这些“大师”们也许连“末技”都毫无弄懂吧?“末技二字乃是前辈高手技击功夫出神入化之后所说的一句话,意在告诫人们,太极拳除技击外还有很多更为高深的内涵(如传统太极拳的最终目的便是“由拳入道”,技击只是步入这个过程而产生的副效应),技击不是太极拳的全部。可惜前人拳论中的“末技”二字,却被今日之诸多“太极拳家”拿来作了“护身符”。这样下去作为国之瑰宝的太极拳,将会失去更多的真东西。我认为,不懂太极拳技击的“太极拳家”是没资格也不配说“末技”这句话的。试想三丰祖师当年说“欲令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做技艺之末也”这句话的,他难道也是不堪一击的吗?
习杨式太极拳者,普遍认为杨家正宗的太极拳就是杨澄甫先生所传的85式大架太极拳,该拳既能健身,又可防身。但仅凭这趟架子,就真的能够练出太极真功吗?我想,练此拳架者自己都是最清楚不过的。毫不隐讳地说,将这趟架子练上一辈子,充其量也只不过练出个好身体,在技击中却始终是别人的“靶子”。我说这些,是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说话的,决没有贬低杨式太极拳的意思,当年杨禄蝉父子驰誉武林,在京城有“杨无敌”之称,难道就仅凭这一趟拳架吗?,非也!据杨式太极技击大师田兆麟先生(田先生在杨府先从杨禄蝉之子杨健侯先生苦学七载后,又受命先后拜于健侯之子少侯、澄甫门下,因而先生深得杨门真传)之子田颖嘉的披露,杨式太极原仅小架子一种,走架稍高,开合较小,动作时缓时疾,步法轻灵,劲主刚捷而不失柔绵,圈隐于内似有似无,且拳中掺入发劲,哼哈有声,纯然为精气神合一之体现。因其难度大而从学者鲜,故杨健侯先生将小架中内动之圈放大放缓,动作展现到位,外显柔缓,内蕴刚捷,以引发学者盘圈之运行,逐渐进入具备学练小架子之条件,并配合调息走劲,以提高学者内功修为。但由于传授仍受门规所限,且学练盘圈亦非易事,更不堪领受太极内劲滋味,故从学者仍不多。直到后来杨澄甫先生为便于练习,省去中架之走化盘圈,动作柔缓;少有变化,开合大而走架高,且广开传授,从学者众矣,迅即为之流传推广,称之为大架子,称前两种为小架字、中架子(详见《精武2001年第1期30页田颖嘉先生之(杨式太极拳大中小架来历》一文由此可知,杨家原传的太极拳是刚柔并济、哼哈发劲、劲主刚捷的,绝非澄甫先生定型的纯柔无刚的外形架子,那只是为了对外传授方便而已。
另据报道,河北永年贾安树先生承传的杨班侯拳架(此拳仅流传于永年,包括大、中、小、怏架、提腿架、撩挎八卦掌和炮捶及32路短打散手架等)除入门的中架子和以炼气为主的小架子(班侯拳架中小架子为难度较大的高级拳架)比较柔和缓慢外,其余拳架几乎皆有明显的发劲动作,快架子甚至在每势定势时都要表现出爆发劲,炮捶架更是刚猛异常。在杨式太极拳的发展过程中有“禄蝉创天下,班侯打天下”之说。以高绝的太极功夫威震武林的杨班侯先生,性情刚烈,一生擅斗,从他传下来的拳学体系中,最多地保留了有利于技击实战的成份,而这些技击成分中,却始终离不了“刚发”的训练。
还有保定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传人李正先生,他曾多次在《武魂入《武当》撰文介绍该派太极。据说该派太极是杨禄蝉先生早期在王府内所传杨家全部真传太极。该派太极除入门大架与现行的85式、88式大体相同外,其余拳功皆有自己的独特练法。如李正先生介绍说,府内派小架练习时“哼哈二气常有,嘻怒嗔乐伴行”;小九天拳练习时要达到“身法疾如风,发力注如雨,抖弹迅如雷,出手快如电”,将太极拳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后天法则以爆发力、抖弹力等明显发力见长,外形勇猛刚烈,表现了人的本能反应。
现在社会上流传最广、我们见的最多的太极拳中,除陈氏太极拳仍保持哼哈发劲的特色外,其余太极则几乎都是以柔为主的。但据本人所知,真传的吴式太极拳也有以刚发为主的“吴式快架”。就连温文尔雅、书卷气十足的武式太极拳,也有为技击服务的“武式低架”。还有赵堡太极、李派太极及鲜为人知的江南太极、犹龙太极、武当内功太极等皆有明显的刚发动作,并非都是从头至尾一柔到底的架子。其实纯柔无刚的太极拳架,只是太极拳的入门架子。通过盘练松柔架,可化去人身固有僵劲,为太极拳松活弹抖的独特发劲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去僵存柔换劲之后,要获得种种太极劲也就容易多了),但它决不是太极功夫的全部。至于有人说他只练柔架使能技击那是不现实的。若他真能技击的话,那么他在练习太极柔架之前肯定练过别的东西,充其量也只是在通过太极拳的松柔盘练后将以前的技击技巧发挥得更好一些,但那决不是纯粹的太极拳技击。可以肯定地说,只练纯柔无刚、一柔到底的太极拳,是绝对不能技击的。这早已被大量的事实证明,是无可争议的。至于有些一生只练柔架太极拳的“名人”大师在书中所演练比划的“太极技击术”,那只是这些文人太极拳”与学生所调谓听化拿发四个步骤的慢动作排练,决非真正的太极技击术!有些“太极大师”练了一辈子拳、教了一辈子拳,甚至连太极门谓之“乱采花”的散手训练听都没听过,难怪人们对太极拳的技击功能普遍持怀疑态度,时时发出“太极真功何处寻”的感叹。
我认为,纯柔无刚的太极拳是绝对不能技击的,单纯地将一柔到底的太极拳鼓吹成既能健身,又可防身的“万能拳”,是在自欺欺人。想获得真正的太极技击功夫,必须要通过刚柔并济”的艰苦训练,只味求柔是一辈子也出不了功夫的。正确的太极功夫训练,是通过站桩、盘架(必须包括式快劲刚的拳架)单操(包括各种单式发劲与步法训练)推手、散手等程序来完成的,是要流大汗吃大苦的,决不能一蹴而就。当然,真传太极拳还有为提高功力而专设的料大杆、揉重球等功力训练,舍此则无任何捷径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