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震
武术前辈佟忠义老先生六合门内的刀术内容十分丰富,其优秀套路有长兵的“春秋大刀”,短兵的单刀有“六合刀”、“行刀”、“进步连环刀”和短双兵的“六合梅花双刀”等,纷呈奇巧、用法各异,深受练武者的喜爱。唯久已融入六合门内刀术另一独特分支“苗刀”。佟氏代代相袭,却不轻易外传。上世纪60年代初,笔者有幸蒙佟忠义老先生亲嘱其第四子佟嘉禄四叔师惠授了六合“苗刀。
六合门“苗刀”探源
苗刀归入佟氏六合门内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至佟老掌门“六合”时,苗刀术已与“六合”水乳交融,并在苗刀原有的基本刀术基础上,发展了苗刀技法。
1.苗刀形、质
苗刀实为单刀之一,只是刀身修长而利。其规格因持刀者功力而异;一般全长1.2米至1.4米之间,而其中柄长40公分,刀宽约在3-4.5公分间,刀背约厚近厘米,刀尖端部微上翘。苗刀术或谓双手刀法,其与单刀之区别在于双手握持,便于发挥腰背膀臂威力,用于“劈、削、切、剁”相当有力。同时,苗刀又可单手握把基部,便于搜、削,放长击远,以长刺短,用于“云、抹、擦、挂”则十分便捷。苗刀的外形是为利于短兵相接之技击实质而逐步改良形成的。
2.名异源一
苗刀源于中国,古称长刀。早在汉代就有条形长刀(山东苍山出土,刀身带错金隶书刀铭,为汉安帝永初六年即公元12年所造)即是苗刀刀身雏形。佟氏六合门内历代相传苗刀由腰刀(排腰间的校刀)发展而来。关云长“单刀赴会”时:“船渐近岸,见云长着巾绿袍,坐于船上;傍边周仓捧着大刀;八九个关西大汉各持腰刀一日。”三国时,这些关西大汉所挎之腰刀,即佟氏历代所指汉之长刀,实为苗刀之鼻祖。
这种长刀历史上也称之为环柄长刀或“环首刀”,是因刀柄首端制成扁圆的环状。后来长刀流传至目本,日人对此刀研究并得出一套较完整技法。到明朝中叶,倭寇侵扰我东南沿海,残害百姓,当时人也把倭寇所持长刀称之倭刀。尽管各代对“苗刀”叫法不同,但双手持刀之法一致,由汉代“长刀”演变成今之“苗刀”是不争之事实。
3.深藏民间
苗刀技击术是在斗争中不断发展的,是由历代武术家据战争所需而加以总结、创新。其中最著名的是抗倭名将戚继光他在《纪效新书》中说:“彼以此跳跃,光闪而前,我兵已夺气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身多两断。”针对倭笼双手刀法,戚继光总结了我国苗刀技法,著成《辛酉刀法》一书并以苗刀装备了戚家军,大大提高了军队抗倭的战斗力。后在抗击匈奴进犯中也屡建奇功,戚家军靠苗刀劈砍马腿,致敌马翻人仰大败,不敢犯边。值得一提的是,戚继光对中华武术的贡献不仅发展了苗刀术,而且他为练兵而编造的《拳经》三十二势:其中二十九势被之后时末战将陈王庭吸收、采纳而创造了陈式太极拳。
之后,苗刀技击术又有所发展,但总因历代习武之士对苗刀隐藏不露,故流传不广,深藏民间。
六合门“苗刀”技击之法
佟氏少林六合门自融入“首刀后数百年来,保留了“双手刀法”之精华,还掺进了“六合”内涵和“手眼身法步”及技击内容。“苗刀”前加之合,用以区别其他苗刀术。佟老六合“首刀的传统套路共有的个招式内容丰富。重复很少;其中包含了苗刀16种技击法。据此模练,将对六合“苗刀有个大致的认识和了解。
1、六合“苗刀”基本刀法“苗刀”握刀法是:右手握刀柄护手下处叫“定手”左手握柄尾,两手间相隔约三十多公分。苗刀基本法为22字诀劈、提、削、摸、云、甩、抹、剁、闷、崩、挂、拉、撩、切、搜、点、挑、圈、拨、滑、扎。刀身自左上往右下或右上往左下斜向,谓之劈;刀身倒提,刀刃向左,刀尖向下,谓之提;刀身平行横直,谓之削;刀尖向前,刀刃向左,平行迂回,谓之摸;刀身在身体两侧交替走圈,谓之云;刀身猛向左后或猛向右后斜劈,谓之甩;刀身自上至下斜向平推,谓之抹;刀身猛然向前下,谓之剁;刀背自上斜向下磕,谓之闷;刀身由下猛向上升,谓之崩;刀身平行前移,谓之推;刀身向前,猛向外向后斜带,谓之挂;刀身向刀柄顶端向斜走,谓之拉;刀身由下猛向前向上,谓之撩;刀身垂直下落,谓之切;以刀背或刀刃向左向右平移,谓之搜;刀尖猛然下击,谓之点;刀尖猛上抬,谓之挑;刀身360°回环顺、逆转,谓之圈;刀尖向下,以刀身横向移动,谓之拨;刀身平行,以刀尺自后向前斜向削之,谓之滑;刀尖直向前方,谓之扎。上述中“云、抹、撩、挂、搜、削”等法还可作单手握“定手处要刀,以显短兵击远之能。如:六合“苗刀”套路中“旋身拗步搜削法”—左掌亮顶,右手握“定手”以刀背自左向右横搜”,力在刀尖钩处,迅即右旋身两圈半,刀身随体转动盘旋横“削”至右臂与刀身水平成一线,下成拗步。由于苗刀比敌刀,剑要长,兼之单手持刀轻灵快疾击远,能及敌而敌短兵所不及,故杀伤力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