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种情况,受力者其实是在快速闪避对方所加之力,身体大幅度地扭动,配合以手臂动作,从外形上看很灵活也很柔美,他自己与加力者也都认为这就是“化”,而且很“轻灵”,殊不知这种闪避,虽然双方肢体还是保持着接触,但这接触点其实在不停地变换、滑动,没有做到力点变支点的动态平衡,故而在对方失势时,也不能及时反客为主加以利用。而且,在你快速变换姿态时,有经验的对方,也不会倾巢而出地施力,达不到“借力打力”,“拳打人不知”的目的。
所以,我在论“松”时,说好像拳头打在面粉团里;而“化”,则要更进一层,还要造成假象,诱使对方继续加力;还要在力作用线平滑衔接、使之引进落空的情况下,毫不令人察觉地、舒舒服服地改变对方的手腕、手臂、身体的形态,使对方自觉自愿地被拿住,自愿自觉地处于劣势。总之,为已方以后的突“发”劲(不仅捌、挤、肘、靠是发劲,捋按、采、捌等也可视为发劲)作好一切准备。这就叫“化即是打”,万事俱备,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我手中,突击的胜负其实在未击发前已经决定了。“化”,在初始时是诱敌深入,在完成时是围而不攻。听劲好的,能知道自己的劲已被对方化掉,而与此同时,不管外形上自己占多少优势,实际上已被对方完全控制,“吃牢了”,这时,就主动跳出一步去,表示缴械投降。这就使推手变得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其实,真的对抗起来,一样迅雷不及掩耳,一样跌翻伤人。
“化”劲还有一个力学根据,就是人体都有一个重心,而这个重心点,其实是碰不起的。“四两拨千斤”或“四两拔千万”,所用“四两”力,一定要集中击到重心点上,才能使千斤倾倒。用在别的点上,对付千斤,哪怕不用千斤,至少也得八百斤。而击到重心点上,被击方千斤力可能都变成顺加力作用线的惯性。有经验的推手者,可以从对方身体的任何部位,通过力的方向的调整,使力指向对方重心。而“化”劲,就是使本指向自己重心的力发生偏斜,只要偏斜一点点,你的承受力就放大许多倍。但这种偏移,一定要以对方不察觉的方式完成,因此,就有了所谓“内圈打外圈”、“用意不用力”的说法。听劲所听,主要也就是对方重心所在。
理解了“化”劲的原理,怎么做到这一点呢?尽管“化”有层次差别,但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但各人完成“化”的方法有不同,表述也有不同。有的是波浪式理论,也就是在粘随进退中,保持接触点的动态平衡,在几次来往反复后,把握住时机,将瞬间的优势变成胜利。有的说,我是一点让开,其余都不让。让对方推过来的手,好像伸进一桶浆糊里,看上去伸进浆糊桶里的手臂把这部分浆糊推开来,其实整桶浆糊用另一种形式把这条手臂包裹了起来。当这条手臂抽出去,浆糊立即恢复原状。但手臂上粘满了浆糊,不那么容易进退自如,更不容易那么立刻撇得干干净净。手臂要为莽然伸进浆糊桶里付出不小的代价
我自己也悟到了一套“化”的办法。也许与别的办法差别只在表述上,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这套方法,我待以后再说。因为同样的办法,既可用于化劲,又可用于发劲,化劲与发劲本不是截然分开的两种劲。“同出而异名”,只是为了讨论方便才分开来说。这应该也是“化即是打”的最基本的意思。
练拳的时候,如果能把推手中的“化”劲贯穿其中,一招一式,都好像在承接随化对方的来招,那么,虚领顶劲,沉臂垂肘,松腰塌胯,中正轻灵,绵绵不断,升降开合,就都能自然而然地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