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启后的经典之作——读李雅轩《谈太极拳随笔》《谈太极拳》(二)

一言以蔽之,当前流行的太极拳,是异化了的太极拳,有其名而无其实。即使是用于健身,其效果有限得很,相当于一般活动,压根儿起不到传统太极拳的那种作用。因此,异化了的太极拳,不等同于传统太极拳,这在概念上应该区分清楚!

至于为什么会是这种情况?有两方面的原因。

(1)时空条件发生了质的飞跃的变化。

太极拳的产生和鼎盛期,都在冷兵器时代。出于战争目的,人们为了搏取功名,不惜投入毕生精力,来打熬气力,择应手兵器;火药发明后,就进入了热兵器时代,这时,战争手段的朝向,是研制先进武器,现如今已经发展到原子、核子时代,再在血肉之躯的体能上做文章,已非其时。

(2)太极拳确实是很难学。难就难在太极拳的“力道”与人们习惯用力及其力的概念是两码事,完全不同。这种不同,不是太极拳在标新立异,故弄玄虚;而是人们在后天本能地演变出一种拙力,这种拙力背离了力源—腰脊,因而给人体带来了种种弊端,譬如,人的体形前弯后弓,凹胸凸背,观之不雅;腰躯相对停滞,内脏得不到应有的锻炼,疾病从生;下肢负重过量,得不到应有的转移,未老先衰,等等。应该说,太极拳的“力道”,就是人体力的根本这正是发明太极拳的前辈先师的伟大发现,其目的可以说就是针对和校正人体拙力的。拙力得到校正,人体就能够保持健康,益寿延年。遗憾的是,人们对太极拳缺乏真正的了解;加之,传授和学练太极拳的人又偏偏抛开了太极拳作为内家拳的性质,而主观地、片面地从习惯力、从习惯力的概念、从形体动作来解释太极拳的要则理法,这就必然牛头不对马嘴,没有不出错的。就以前面所提权威名家的第一位来说,他的书中对“含胸拨背”的解释就是错误的,这个笔者在《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太极拳的打法》(《搏击》2003年10期,总第208期)一文中谈到过,这里从略。其中,还有一句“脊柱要在背肌牵引下节节松沉直竖”,这话的错误更带原则性,即只有“下”而无“上”(“直竖”,是牵引下松沉中的状态,其朝向仍是“下”方),《太极论》云:“有上即有下”,反之亦然,单有“下”而无“上”这就偏了,犯了“偏沉则随”(见《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毛病。

就这样,太极拳基本上偏离了传统轨迹,走向异化道路。

你如果要跟形势,图简便,喜欢当前异化了的太极拳,你学就是;你如果想真受益,强身体,那就要认真地按照传统太极拳的规矩学。传统“太极拳功夫,是内功,是气功,是柔功,是静功”,尽管学起来吃力些,但对人体各个部位、各个机能的健康,都有极大好处。

传统太极拳的“方圆”,就在传统太极拳的“规矩”里。

其实,在传统太极拳的“经典”著作中,有“方圆”,有“规矩”,只是由于人们的习惯力背离了“力道”根本,走得很远,很远,甚至成为两码事,所以,在理念上、实践上都很不适应。进不到太极拳的“力道”里去,就不会真懂得太极拳。在权威名家中,真正的行家里手少见或不见,道理也在这儿。看来,在经典作家与当代人之间出现了断层,这是笔者曾经考虑过的问题。看到李雅轩先生的《太极拳随笔之一、之二》和《谈太极拳》后,惊喜地发现,他的这三篇遗作,就是出自正宗的深入浅出的东西,就是填补当今断层空白的仅见珍品,且处处讲在根本上,处处体现了“老论”的精髓,十分地道。因此,笔者称之为“承前启后”的经典之作,似不过分。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