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是先师提出“三术”并重的武术发展方针。
随着时代的发展,先生感到“技击”的实用价值越来越低了,于是在50年代便提出了“技术、艺术、医术三术并重的方针。
“技术”,指的就是技击术。在这方面,先师是保守的,他不允许弟子任意修改姿式动作。强调“只要教戳脚翻子,就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不能闭门加敞门,搅乱了拳术风格”。他在传授基本功法时,一丝不苟,一点不许走样。他在传授技击时,则更多地练习听劲、问劲、引手、变招。强调随机应变,不许生搬硬套。正因为他对技术的“保守”,戳脚翻子的原貌才得以流传下来。
艺术”,先师指的是套路演练要耐看,要通过劲力、速度、手眼身法步的协调来显现武术的艺术魅力。而不是一味的”花”。凡是失却攻防含义的那就是”花架子”,是“舞”而非“武”。先生认为戳脚翻子的传统套路是攻防技术的综合练习,要让它“美”起来,必须在”身法“和“速度“上下功夫。先生的理论指导着他自己的套路演练及教授,因此吸引了中国歌剧舞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等多家文艺团体聘请先师传授武术并指导排练,诸如舞剧《宝莲灯》的武打部分,话剧《胆剑篇》的对剑部分,歌剧《红缨枪〉的对打部分。
医术”,先师指的是武术的健身性。先生认为套路仅是皮毛,但他又极为重视套路。因为套路是武术入门之艺。而练套路不仅可以增强体力、气力、劲力、速度和身体的灵活性,还可以熟练攻防技术,为练习技击及更高层次的功法奠定基础。先师还主张站桩,以桩功练气,练招。先师常讲“打拳壮筋骨,踢腿活四肢”,“精养灵根气养神,养精养气见天真,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莫与人”。
先生第三大贡献是在理论方面。他文化程度不高,更苦于前人留下的拳经拳谱文字玄妙,莫衷一是。他在笔记中写道:”我国武术可说是世界第一,有武术的国家也是中国所传。虽然说这样古老,为何没有根基(根源),这个问题很好说明,就是口传心授的关系。以先的拳师大概全没文化。如要遇见学者有点文化,也就是记个大概。以先的武术姿式名称,又很玄妙,就拿《纪效新书〉来说,六合大枪之谱,说得很少,一个姿式,不过十二三个字。就是会者也难以明白。戚继光三十二势长拳,有名称没说明,这个路线如何练法,看了也不明白。
先师为继承传统,不畏艰难,翻改老拳谱为姿式说明,将言简意赅的功法要求加以注释说明,并将自己的经验体会撰写成文。他在笔记中写道:”我的希望,传授武术如有拳谱,应将拳谱一切传出。如没拳谱,根据自会的拳脚,可以将姿式手脚步法动作,细致地抄作为谱,以留后世”。先师在传授之中,凡弟子学习新的功课,必给拳谱。此等贡献,功莫大焉。
先生不仅身先示卒,而且还带领和指导入室弟子共同研究整理传统拳谱,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使后继传人不仅学得拳理技法,更使戳脚翻子拳种成为当今武林中技术与理论体系最为完整和系统的传统拳种之一。
先生的第四大贡献,就是通过传授中华武术与文化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许多的人才
打开先生的日记和笔记本,字里行间处处浸透着他抚育学生和为我国武术事业的发展所撒下的辛勤汗水。在他的学生花名册上记有全国各地数百名学生的姓名地址,可谓桃李满天下。解放后的二十多年中,他为国家武术集训队、北京职工业余武术队和业余体校培养了不少的武术运动员,在民间他又造就了一批继承传统武术的人才。在他五十年代的日记中曾写道:我希望我们武术界的同志别走老一套的路线,我们是新中国新社会,我们要走武术的新路线,就是以武术贡献给国家、贡献给人民。”他不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抛弃门户之见和保守思想,热情为国家培养武术人才。无论是国家的运动员,还是其他拳师送来的学生,他都热情传授,有时传授数年分文不取。
作为一方名家,先生可谓京城戳脚翻子的开山鼻祖,培养的弟子、学生、徒侄、再传弟子众多。其中,宋志平、孙长立、洪志田等已成为京城著名拳师;门惠丰、谢志奎等已成为武术界知名教授。有不少未从事武术专业,但均文武双全,成为各自岗位与行业中的佼佼者,当年更有不少国家高级干部曾向先生求教强身健体之道而成为好友。解放前收的弟子今已耄耋之年,也早已是弟子满堂了。
一代武林宗师能培养出如此众多出类拔萃的弟子,这在中国武林中也是颇为罕见。
先生一生生活简朴,始终坚持凌晨练功。1977年11月雪后晨练时不慎摔倒髋骨粉碎性骨折,12月又并发它症辞世,享年78岁。先生平凡地走完了为中华武术奋斗的一生,留给后人的却是他对中华武术的非凡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