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师还曾应邀赴直系军阀吴佩孚的堂会。一趟“七星剑”下来,吴佩孚赞声不绝,当即奖赏100大洋,并亲自下场也练了趟剑。此期间,先师还结识了与其同住西四一带的大文豪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以”豫才“之名赠先师亲书折扇两柄,(文革前此物尚在),标致着先生与鲁迅之间一段不寻常的友谊。
民国首届国术国考始于1928年,首届国术擂台赛办于1929年,中央国术馆创建于1928年初,北平国术馆创建于1929年底。随后,各省市相继成立了国术馆,约30余家。至于各类拳社、武馆更是不计其数。先师也应时成立了”艺林国术研究社”,并很快与”健康国术研究社“的陈子江、”普育武术社”的陈月舫中州会馆的陈发科、”四民武术社”的吴子珍、“智化寺”的杨禹廷并称北京武术界的”三陈二吴一杨”。先师还结交了许多武术家,与吴子珍、张文平、许小鲁、赫寿岩、宋兰坡、葛馨吾、骆兴武、吴图南、王侠林、李尧臣、陈子江、陈月舫、马玉清等相交甚厚,并多次应心意六合拳名家李贞、戴逵、刘东汉、范文明、李振标之邀赴山西祁县、太谷做客,交流技艺,并将本门武艺传与祁县范城德。先师还多次赴南京、上海参加比赛,交流武艺。
1935年,北京武术界在中山公园五色土举行了一次演武会,与会者经过两天较量评选出十位佼佼者授予“十老武术家”的荣誉称号。其中有恒寿山、刘德胜、刘月亭、尚云祥、王荣标数位老前辈,也有吴斌楼这样的壮年武师。吴斌楼深受老一辈的好评。据传,王荣标曾赞叹吴的功夫时说:“瞧人家吴斌楼,练出拳来如同一朵花”。大师刘月亭则说:”不知道吴斌楼,等于不知道长拳”。同年,先师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民国六届运动会,以优异成绩获赠冯玉祥将军亲笔手书条幅一幅。在这次运动会上,先师遇到湖北选手姚志广,二人始知是同门。当时先生手中有师爷传下的”燕青翻子拳谱”,而姚志广会”燕青翻子“却不全,亦没谱。于是二人切磋,整理出了燕青翻子八大开”,使濒于绝迹的技艺得以再见天日。
先生在六届运动会上的表现,受到当时负责武术的官员马良的青睐。1939年,马良指名要先生参加中国国术代表团赴日比赛。同行的有王侠林、王侠英、宝三诸位。在日本,先师三招两式大败日本名将嘉廷真雄,振奋了国威,并拒绝了留在日本的邀请。
虽然身怀一身好功夫,先生却从不外露吹噓。一次,先生开箱给徒弟们拿东西时,刚一开盖,从箱内突然窜出一只小老鼠。然而未等老鼠落地,先生便用两指将其夹住,不露声色地扔在角落里,老鼠不动了。其出手之快,令人目不暇接,以至在场的弟子中仅有一人看清。徒弟们喜欢打听他过去比武的事,他总是谦虚地说:“过去练拳比武是常有的,输赢也是常事。有的人喜欢大吹大擂,这是练武人最忌讳的,胜者对外也不应当随便说。”他还曾讽刺那些爱夸耀自己的人说:”十个把式九个吹,剩下个还胡擂”。他这句话,如今成了徒弟们的一条戒约。
言传身教授真功
有人说,看吴斌楼数拳是一种享受,此话一点不假。因为他授拳不仅说数而且身教。他处处以身示范,一丝不苟,遇到新的或难度大的动作时,他总是反复讲解,一遍遍地演示。教实战技法更是一招一式地排解,一拳一拳地”喂。尤其是在训练之前,他先作完整的演练,使学者无不想一学为快。
先生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无论刮风下雪,他都第一个到拳场,从不延误他曾在日记中写道:“不管天气如何,我得来,来八人,我教八人;来七个,我教七个,如果我不来就全都休息了。遇有下雪,他总是自己先动手扫雪清场子。他说:“习武之人不应怕干活”。他对来访的武林朋友,总是竭尽地主之谊。特别是对老家来的穷乡亲,他管吃管路费,他那颗富于同情的心,长年感染着我们。
先生给我们订有许多条练功制度。例如,要按时到场不得私自早退;不许说话聊天和打闹;不许喝水吃食物等。他不仅这样要求,还要讲明其中的道理不论练拳踢腿,弟子们的动作若不准确或运动不够量是绝不放过的,必要时还要罚一罚。他还亲自一个个地给弟子们搬腿,下腰,一圈下来常常是满身大汗。如果说我们在武术上真正打下了一点功底的话,则全要归功于当年恩师的严格要求和辛勤辅导。
戳脚翻子拳种是以练腿为本的拳种,因此先生十分注重腿法的基本功。记得他讲过一段拳家比武的小事,用以说明腿法的重要性。过去有位拳师手上功夫不错,在武林之中颇有名气,他自感功夫与手法好,便忽视腿法,觉得那不过是一些不中用的花拳绣腿,结果在一次比武中,仅一个照面他便被对方一脚踢中,跌了出去,不禁失声叫道:“怎么还有腿呵”!对方哈哈一笑说:“拳脚拳脚岂能无脚?”说得那拳师很是惭愧。我们多次追问用腿之人是哪一位,先生却一直不吐露真实姓名,只是强调要“手是两扇门,全凭腿踢人。“后来我们从别处才得知,这位善用腿法的拳师正是先生自己。这使我们在内心更加敬佩具有谦虚美德的先生,对于腿法的学习和操也越加刻苦认真了。
先生不仅通过一些事例来说明各种道理,而且还采用各种形式来提高弟子们练功的积极性。他每天带大家一起比站桩、比控腿、比搬腿,并常常和我们比推棍,我们往往要两个人来推他一个。冬天练拳之前,他还要带大家绕着景山跑上几圈。他强调弟子们练拳要能适应各种条件,有的人打拳总习惯对准一方向打,先生就不断让他改变方向打先生常说,无论打拳练器械,都要能适应环境。操练中要腿明手清,绝不能胡次乱抡。有一次,吴老师应邀参加表演,场地条件很差,八米多的台子不很平整,台上吊了八个大灯泡,距地面只有二米多。而先生要练的又是他的拿手好戏鞭里加刀。他一出场,观众便为他紧张起。因为这样的场地练鞭,稍不留神就会把台上的灯泡打掉,更何况是晚上场地又小。然而先生成竹在胸,只见他左手金刀似猛虎跳跃,右手的钢鞭从两盏灯之间向空中飞去,接着上步背刀,一个空中踅轮,又在前面两盏灯之间将鞭接在手中。在八盏灯的烘托下,刀鞭的银光交织在一起,更增加了表演的精彩气氛。刀鞭刚一收起,观众便都拍手叫绝。不少人挑指称道:“好一个花鞭吴斌楼,果真是名不虚传。”这件事再次教育了我们:只有练成精湛的武艺,才能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
先生对学员思想品行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他经常教育学生要为人正直,实事求是,刻苦锻炼,戒骄戒躁。他最反对那些待人奸诈,耍两面派和沽名钓誉的作法。他对沾有不良习气的学员先批评教育,屡教不改者立即除名。即使是由他新手培育,而获取功名的人,也绝不例外。曾有一位弟子,多次在比赛中名列前茅,但是他常背着老师在外打架斗殴,先生知道后,气愤之极,毅然将其除名,永不传授。
平凡一生见非凡
先生的拳艺在武术界是有口皆碑的。这是因为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刻意发展,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以一平凡武师做出非凡的贡献,终成为体用皆能,内外皆通,功理皆精的武术大家和武术教育家。
先生一生于武术方面的贡献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其一,是于技击之道的发展与总结。
先师于技击之道颇为精通。在旧社会出于谋生的需要,保镖,须防与贼人拼杀;教场,须防有高手踢场:比赛,须防名落孙山。没有实打实的真功夫是不行的。戳脚翻子属闭门拳种。“掩字当头,“打人先护己”,决非某些人所“直冲直撞”的打法。先生技击,必是拳脚并用,脚的圈、点、查、摆、踢与手的崩、拨、钻、带、拿密切配合,而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则是步法。先生总结技击要诀乃是速合、吞吐、抢攻、赚打。至于他自己,则更精于撑、随、翻、滚的手法,真正达到”拳打三节不见形,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化境。
先师于解放前以武会友是平常事,也多次与踢场子的较量,未曾有过闪失,但从不外露吹噓,以至许多老拳师提起先师都说:”吴老师不仅功夫好,为人更是谦虚忠厚”。
先师在传授技击时,也从不保守,一定以五传为准:一传振心,二传养气、三传速合,四传封挡,五传行顺。必细讲抢攻与赚打的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