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庆 孟庆威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沃土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华武术,无论何门何派都十分重视道德伦理精神。我国的传统伦理是一门专门用来调整和规范人们行为道德的学问,千
百年来,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形意拳作为关于人体生理和精神的修炼拳道,自然会受到传统伦理深刻的影响。作为我国四大名拳之一的形意拳,在它形成和发展的150多年历史过程中,历代形意大师都把武德和拳艺视为一种追求高品位的修养。而其行为修炼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取向的标准,便是居中华民族正统地位儒家孔孟仁学。孔孟仁学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形意拳门道德行为的准则。大家知道,儒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修己治人”。孔子认为:治国的前提是严以律己,重视礼仪仁德,做人要光明磊落,诚以待人。孔子仁学的忠实继承人孟子也谆谆告诫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仁义。他讲:“仁,人心也;义,仁路也”。关于仁”的内容和含义,在《论语〉中解释为“仁爱、宽容、谦恭”。由孔孟二位圣贤提出的这种仁德思想,千百年来成为人们道德修养和处理人际关系应持态度的准则。孔子十分重视仁德修养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思想,而这些思想则成为形意拳门尚武崇德的主要思想精神。为了更好地、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形意拳的伦理道德精神,我们不妨从形意拳的拳谱内容、授德的规矩、技击的思想、侠义行为、涵养品德等几个方面,简单地分析下孔孟之道对形意拳门武德的影响。
1、首先从《形意古拳谱)的内容来看,全书都贯穿了孔孟仁学的传统伦理。《形意古拳谱)一书开头有六个前提,每段中都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讲述了孔孟的仁学思想。例如其君子怀仁而慕义”,“做人崇忠厚之心”,“常存仁义之心,能消除万事之凶”,“世道,人道之维持,何赖乎?赖乎礼而已”。这些都是孔孟仁学的精华。从该拳谱中拳学主张、拳理拳法来看,也较系统地进行了符合阴阳、五行、六合等相辅相成、相互转变的解释。并且明确地提出了:“所谓真传者,名虽日武,其实贵和,和者,智与勇,顺成自然之谓也”。这些传统的伦理思想和中庸之道,无不渗透于形意拳的拳理拳法的各个方面,起着明显的指导作用,在150多年的继承和发展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形意拳门中在收徒和传艺方面,择人而授、以德为先。崇尚武德是形意拳门中的优良传统。在形意拳谱中均明确指出:“此艺三教三不教。何为三不教:贼盗者不教;愚鲁者不教;无义者不教。何为三教:孝悌忠信者可教;有刚有柔者可教;机谋灵通者可教”。形意拳门中在授德传艺提出的“三教三不教”门规,始终贯穿了孔孟之道的伦理道德精神,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有一定修养层次的形意拳师,无论平时自己演练修炼,还是授德传艺,一定要坚持武德第一,武艺第二的原则,要把传艺对象的道德品质作为传艺习武的先决条件。一代形意大师布学宽先生常常讲:“艺好不如性好”,并一再告诫弟子晚辈们要谨遵先师古训,不可轻易传人。在《形意古拳谱》中这样讲:“六合自古无双传,多少玄妙在其间,假若妄传无义人,招灾惹祸损寿年。“武艺虽真窍不真,费尽心机枉劳神,祖师留下真妙诀,知者传授要择人”。根据择人而教,择德而教的思想,形意拳门中在授徒传艺方面,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宁可不传,也不轻传。这里所谓合适的人选,就是指人品端正,为人诚实,即符合传统伦理道德的仁义之人。
修养品德,陶冶情操,是形意拳修炼的一大乐趣。形意拳突出强调了形意合一,内外兼修,练意调神。孟子讲:“吾善养浩然之气”,形意拳特别注重养气、练气、练意、练神,尤其注重修心养性和内在情感的培养以及品性道德的涵修。历代形意大师名家,他们把形意拳的修炼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使其成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每日晨皆演练、交流切磋,不仅使自己的功夫和拳艺与日俱增,同时养成了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和坚定的信念。这种内外兼修、操守一致、道德修养的行为方式,日久天长,自然会使人身心协调,消除浮燥,从而养成一种刚柔相济的精神气质,获得正确的人生观。说到这里,使我想起了一代形意大师布学宽先生(18761971)。布大师是形意拳宗师车永宏(字毅斋)的入室高徒,在长达80余年的武术生涯中,晨昏演练、苦心钻研、博采众长、德高艺精,弟子门人晚辈遍及海内外,1918年出任太谷县体育主任,并兼任教习太谷城关九所学校的国术课,开省内校园教学武术课的先河,1930年布老应孔祥熙之聘,出任山西铭贤学校(山西农大的前身)的国术课教师,培养了众多国内外的学生和弟子。布老从1934年起一直到1970年,多次担任省、地、县和全国武术比赛的裁判长和总裁判长。1960年布老出席了山西省文教群英会,1964年当选为中国武协委员,受到贺龙元帅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布老90高龄时,仍然常年奔波在城乡各地,为形意拳文化的传播而辛勤地耕耘着,布老在世时,门人晚辈五世同堂,实属少见。布老艺高不狂,善解人意,每与武术界同仁操手,总是以巧取胜,从不伤人。他总是对晚辈讲:“以艺赢人德服人,才是高人”。故布老的门生晚辈中,艺精德高者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