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在《鬼谷子·捭阖第一)篇中,鬼谷子也对“开门闭户”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诠释(鬼谷子,相传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九流之一的纵横家代表人物,姓名不祥,隐于鬼谷,因此得号,长于养生持身和纵橫捭阖之术)
“奥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明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技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而牧之。
文中“捭阖”就是开合的意思,查(辞源)一书,“捭是分开、打开的意思,“阖”是关闭、收敛的意思。“知存亡之门户”是说当面对强大敌人的时候,心中要清楚如何进攻打开对方的门户,同时防守封闭好自己的门户,这是决定自己生死命运的关键。“而守司其门户”就是防守控制自己的门户,不被敌人伤害。第二段话则鲜明地指出“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意思是应对敌人时,彼此招法变化无穷,但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对付对方。“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则完全是招式变化的方法。后面几句话的意思是:圣人在防守自己门户的过程中,要谨慎地观察敌人的招式,做到后发先至,并时刻揣度他的心思计谋和体能消耗的程度,运用技巧轻松应付,另外圣人和敌人有贤损、智愚、勇怯、仁恶的差别,敌人一定心虚胆怯,方寸大乱,气势愈变愈小。因此,是开是合,是进是退,是轻视还是敬重,圣人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地任意出招,从而大获全胜。
更让人惊奇的是,鬼谷子所研究擅长的“养性持身和纵横捭阖之术”正是八极拳中所蕴含的精义。笔者认为,这绝对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着无可非议的必然联系,“养性持身”和“捭阖之术”就不必再解释了,我们只要仔细、深入地分析研究一下“纵橫之术”就可以解释清楚八极拳独特绝妙的“十字劲”法。一纵一橫是什么?不就是一橫道加一竖道,一个清清楚楚、真真实实的“十字吗?《新语·辨惑言》:“因其刚柔之势,为作纵横之术”。是说根据敌人出招刚柔的情况,我可以凭借纵橫之十字劲法对付。《淮南子·览冥训)中高诱注:“苏秦日纵,张仪连横,南与北合为纵,东与西合为横”。可见东西南北四面八方能够“纵横”成无数的“十字”,合“八极”而成浑圆之力并达极远之地,所以我们可以作如下结论,“纵横捭阖”之术就是十字开门”之法,就是“中正平和”之道,就是“八极真意”之源。
9、另据《易·系辞上》记载
“是故合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合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很明显,这段话中,“户”是指门户,“坤”是柔顺的、静止的、被动的意思,“乾”是刚强的、没有阻碍的、主动的意思。整段话的意思是(易经)以六爻的变易告知吉凶,其中包含阴、阳、变、通象、器、法、神八种道理。例如关起自己的门户来,引进落空、巧妙柔化对方进攻之肢体,就是“坤”;打开敌人防守的门户,主动出击、用刚劲快发的方法击溃敌人,就是“乾”。门户的开启和封闭,有时用阳刚之劲气,有时用阴柔之劲气,这就是“变”,阴阳、刚柔、动静之间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通”,招数变通后可以看到的胜败结果就是象”,由现象产生一定的形状就是“器”,制定制造用器(过招)的经验法则就是“法”,民众(后世传人)运用经验犹如出入门户,遵循法则练功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就是神”。可见,这段文字说明了练功竞技达到“神明”境界的的过程和方法。
关于八极拳内含“开门之术和八门”之说,如果大家有兴趣,还可以看看形意拳老前辈孙禄堂的《拳意述真》马国兴先生的《古拳论阐释续编》等著作。八极拳的源流问题,笔者作为八极门中的后学晚辈,不敢妄加评论,只是引用各家前辈的不同观点,但是,笔者认为当前最有据可查、最令人信服的还是马明达先生在《说剑丛稿》和《武学探真》两书中关于八极拳来源和传承的观点,大家不妨阅读下,马先生娓娓道来,据理充分,没有丝毫的玄虚成分,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认识和收获,限于篇幅,笔者在此也就不赘述了。
自从清朝康熙年间以来,中外武林中一直流传着八极门中一句谚语,三百多年无人不知,更无人提出异议,这句谚语就是:“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据说是清朝康熙皇帝亲自题写赠与八极勇士丁发祥的。单从字面上解释,好像是说太极拳行功柔和缓慢给人以“文”的印象,靠它能安定国家,八极拳刚猛暴烈给人以“武”的感觉,靠它能稳定社会。笔者却认为,这样的理解未免有点偏颇和浅显,试想,在封建社会“安天下”、“定乾坤”应该是属于帝王君侯的事,平定治理国家应该内修文德,外治武备,顺乎天理,合于人情,选贤任能,发展科技,教化百姓,亲和万民,壮大军事健全法制,教之以礼,励之以义等一系列政策制度,绝对不可能仅仅依靠太极、八极两种拳术达到统安抚全国的目的。因此说这里的“太极”和“八极:在,有无形,无名,虚无等义。《老子》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把“无”看作是产生“有”的精神本源。一些唯物主义者则认为,“有”或“无”都表示物质或气的存在,不过有显(“有”)和隐(“无”)两种不同的状态。如刘禹锡《天论):“若所谓无形者,非空乎?空者,形之希微者也”。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散则隐”。“太极”,中国哲学术语,《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的“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本源。北宋周敦颐继承了《易传)这一思想,兼采道家学说,著有《太极图说》。南宋朱熹认为“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北宋张载则借用“太极”一词来说明“气”。如《正蒙·参两》一物两体,气也,其太极之谓与?”。明王廷相(太极辨)把太极看作“天地未判之前,太始浑沌清虚之气是也”。孙中山先生曾用“太极”来翻译西方“以太”一词:“原始之时,太极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见《孙文学说》)”。安”的意思一是指安全、安稳,如(国策·齐策》:“今国已定,而社稷已安矣”。二是指安适,如心安理得,《孟子,离类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天下”,古时多指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这里可引申为全国。《书·大禹漠)“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史记·秦始皇本纪》“维秦皇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今多指全世界。“武”,一是泛指干戈军旅之事,与“文”相对,如整军经武、能文能武。二是勇猛的意思,如(诗·郑风,羔》“孔武有力”。“定”的意思是安定、平定,《孟子,梁惠王》“(梁襄王)卒然问日:“天下恶乎定?吾对日定于一。乾坤”是《周易》中的两个卦名,指阴阳两种对立的势力,阳性刚健的势力叫做乾,象征天,其作用在于使万物发生,如(易·乾》:“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阴性柔顺的势力叫做坤,象征地,其作用在于使万物成长,如《易·坤)“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天”。有时可引申为天地、日月、男女、父母、世界等。连起来这段文字的意思是:
作为一个国家的君主,要想真正统治好他的臣民并使国家富足强盛,就必须从文治、武治两个方面入手,正如“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一样,文治就是要研究运用“太极”所派生的万物(包括人民)的规律,始终使阴阳对立的两种势力保持中正平和;武治就是要懂得“八极”之宽广博大的内涵,为人处世做到虚怀若谷、以真情赢得民心,同时依靠武力沉重打击违法犯罪,平定外族骚扰侵略,使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那么这个君王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的,得到举国上下的一致拥护和爱戴。可见“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就是“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另一种说法,二者是一脉相承的。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种古代佚书,据国内考古专家唐兰教授考证,这四本书正是《汉书·艺文志》中所载的《黄帝四经》,其书约成于战国中期。唐教授还考证,书中大量地吸收了越国道家人物范蠡的思想,是早期黄老思想的代表作。该书以道家虚静无为的思想为宗旨,着重从社会政治方面阐发了道家思想的基本原则,总结出一套较为完备的政治哲学,其治国措施主要有四条:一是“抱道执度”,二是“刚柔相成”,三是“无为无私”,四是“节俭适欲”。
众所周知,守柔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所提倡的一条重要原则,当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之时,《黄帝四经》的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一原则的呢?一方面,作者继承了老子的原则,《名理)中说:“重柔者吉,重刚者灭”。《经法前道中云“卑约主柔,常后而不失”。另一方面,作者又主张柔共济,《姓争》中说:“夫天地之道,寒热燥湿,不能并立。刚柔阴阳,固不两行,两相养,时相成”。意思是说刚柔阴阳之道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与刚柔共济思想相一致的是文武并用的政治原则,《经法·君正》指出“天有死生之时,国有死生之政。因天之生也以养生谓之文,因天之杀也以伐死谓之武,文武并行者天下从矣”。《十六经君正》中指出:“审于行文武之道,则天下宾矣。这就是说,文武并行,顺应天时而养生或罚死,才能令国家强盛,上下同心一致,使天下之人顺从归服。同时作者还认识到,在使用武力平定天下之后,则应以文治国,而绝不能一味尚武,文武相随则功成事遂,可以一统天下。《经法四度》“武刃而以文随其后,则有成功矣,有二文一武者王”,正如《吴子兵书》上所云:“明主鉴兹,必内修文德,外治武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