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张大为生性聪慧肯学,深得老师喜爱,故而时常带其走访武林好友,和参加北京的武术观摩表演活动。数年下来,受老一辈武术家的熏陶,使其不仅在技艺上有长足进步,同时在武术方面看了不少书长了不少见识,更对京城的武林轶事、趣闻了如指掌,这为他日后在武学方面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1972年文革后期,大为大学毕业到部队锻炼回来,又开始协助老师编写《枝子拳谱〉和《岳民散手十八式》等资料,并油印成册。过去弟子们只有油印的单页姿式说明,自那以后,带有对各姿式详细说明的讲义手册经师父盖了印章后开始在弟子们手里传阅收藏了。
大为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师父的“秘书”,师徒两人更是情同父子。1977年初冬78岁的吴斌楼凌晨雪地练功,不慎把髋骨摔成粉碎性骨折,卧床不起也是由大为和几位师弟伺待左右,直至师父去世。
潜心专研成正果,修得武学一奇才
吴斌楼的武功和为人在北京武术界是有口皆碑的,然而吴斌楼真正在武学方面的许多贡献仍是鲜为人知的。吴老曾存留不少古拳经、拳谱,比如《温家教育术〉《技术礼论〉《架子棰谱〉、〈燕青翻子拳谱〉《连环剑谱入《锁手棍谱》等等,这些祖辈流传的拳谱虽然有较详细说明,但是也只有门内拳师可懂,更有大量拳械却只有姿式说明。有人曾统计吴老师一生共传了89趟拳械套路,其中仅戳脚翻子门内的拳就传了38趟,更有许多的功法和技术理论则掌握在极少数弟子手中。老师的突然去世,给弟子们带来许多困惑。
如何传承先师留下的宝贵遗产,将其挖掘出来,传授与人,奉献于社会。作为老师“大秘书”的张先生自然率先挑起了此项重任,他方面携同师弟洪志田、钟海明等人自八十年代初开始在(体育报)〈武林〉、《中华武术)、〈武术健身)《武魂〉都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大量的专著与文章达数十万字,介绍弘扬这门传统名拳。特别是新近出版的(吴斌楼戳脚翻子全书)首次全面系统地披露了这一传统名拳的技法、拳理与功法,在传统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另一方面他多年来到处搜集武术方面的史料对其进行潜心研究。在《戳脚翻子源流初探〉一文中对这一传统拳种及其在河北、北京、东北等地的流传进行了较深入的考证和研究。此时张先生的视野和足迹已不再局限于本门本派的武学,在多年苦功的基础上,八十年代末他在国内首家编撰了《中国武术名人录》洋洋数十万字,收录了古今众多武林名家,搜集古今武林书籍名录五百余册,期间还搜集整理了近200条武术谚语,出版了《武术谚语释义〉一书。由于他的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加之他在其他领域的丰富阅历,使其在武学方面的造诣不断提升。他继承了吴斌楼提出武术要讲“三术”即“技术、艺术和医术的思想。不仅在武术史学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他的《试论武术流派的产生、繁衍与发展趋势〉在首届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上获优秀奖,更把艺术思想融会贯通于戏曲之中,成为著名的戏曲艺术评论家。
此外在多年从事音像事业的基础上,配合太极拳的推广组织编辑出版了系列太极音乐,配合各出版社、音像公司的需要主持编辑、制作出版了数百套中国民间各武术家的拳术、器械的演练与教学片。为中华武术的展现和民间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正是张大为先生在技术、艺术与文字方面深厚功底的原因,致使影视音像界投资人千方百计找到这武学奇才来主导武术相关项目的制作。
数小时的采访瞬间而过,与张先生一起聊天总是那么令人愉快,给人以豪爽之气,还可学到不少的东西,而他在武学方面的博学却总会给人留下神秘而滚不可测的感觉和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