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为 钟海明
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
足踢敌人莫容情,全凭手领门路清。
北方流行的拳种中,腿的用法在整个技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腿的力量大,腿比胳臂长,脚上穿鞋,又比赤裸的拳头坚硬。腿法变化多端。踢、蹬、踹、碾、圈、摆、撩、踩、掀、扫是腿法的基本动作。腿法作为散打招法要做单项训练,同时还要“操腿”,如绑缚重物踢腿,踢木桩等,使腿更加坚硬。戳脚、弹腿、迷踪都是讲究腿法的拳种。象戳脚实用腿法便有几十种。以腿闻名的武术家极多,象铁腿孙通(清康雍间燕青拳大师),铁腿魏赞魁(清末至民国,曾被誉为御翻子),神腿杜心五(清末至解放初,曾为孙中山先生保镖,江南第一腿刘百川(民国至解放,著名拳师)等,都是因腿法高超而赢得雅号。
注重用腿,却不能忽视手的作用。在技击中,手有领路的作用,一要领出腿踢的方位,手虚脚实;一要领走对手的注意力,乘机而踢。手还有防守的作用,象两扇大门一样,要想诱敌深入,就敞开大门;要想拒敌于外,就紧闭大门,令其无懈可击。无论是开是闭,均以腿击中对手为目的。
这条谚语既说明了手与腿作用的区分,又指出了手与腿配合的方法。
手去脚不动,打人不能胜。
脚踢手不出,打人必负输。
在技击中,手与脚的攻防分工不应当区分过清。似乎腿只能攻,手只能防。事实上手与脚都具备攻守的能力?在技击中,手与脚应当紧密配合,各司其职,一齐出动,攻防同时进行,即所谓上下齐到,左右夹攻。手攻上,脚攻下;手攻上,脚防下;手防上,脚攻下。手脚相随,手领脚发,脚出手到。攻中寓防,防中寓攻,攻防兼至,这才是取胜之道。如果手脚不会配合,单出击,踢腿时,双手回收拳位不动,击拳时,两脚立定不移,那就破绽百出,必输无疑。
有拳无腿难取胜,有腿无拳难占先。
身心一动脚手随,手脚齐到方为全。
前两句仍是强调手脚配合使用的重要性。后两句则是强调意识的领导作用,亦即“想哪打哪”。心中一念,手脚即出,动作快到与闪念同时,最后达到下意识地攻防,这便进入了武术的化境。因此,正如武谚所讲:读书要讲、种地要耕、打拳要想。
拳打三分不易,脚踢七分不难。
俗话说“胳膊拧不过大腿”。腿的力度比胳膊大得多。从练功效应上讲,手与腿要练出同样的力度,手花费的时间要比腿花费的时候多得多。
人们在技击中,一般习惯于把进攻与防守的任务交给上肢负担,而忽视腿的攻防作用。这多少有些避己之长,用己之短。如果腿功加强,拳脚齐出,在技击中就会主动得多。这并不是说所有拳种都应重视腿法,从而排斥那些注重上肢攻防技术的拳种。任何拳种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自己长于别家之处。扬己之长,避己之短,以己之长,攻人之短才是正确的。这条谚语是主要针对北方拳种而言的。
七分看脚,三分看手。
七分与三分指主次关系。与敌对峙,眼光当虚视其上而实窥其下,这便是七分看脚三分看手。因为对手进击的方位与速度都与步法相关。如被对手抢准了步子,那么在对手尚未出击时,自己的重心便已被挤乱,离输便不远了。对手的脚尖所向,膝盖所向预示着其进击的方位,所以留神对手的脚是必要的。初习武艺者,临场试拳,总有看不清来拳、判断不准对方意图的忧虑,这条谚语则提供了一个掌握主动,从容对敌的诀窍。
戳脚四只手,神鬼见了都发愁。
不只是戳脚,所有注重腿法的拳种都可说是四只手。腿法练精,腿便如同手一样,运用自如。它可踢,可蹬,可踹,可撩,可点,可蹭,可别,可踩,可跺,可截,可扣,可摆,可圈,可拿,可勾,等等。这时的腿已不单单是支撑身体、行路走步的腿了,而是具备多种功能,象手样灵巧了。“四只手”打两只手,那还不是绰绰有余吗?
一见屁股掉,便是戳脚到。
掉,回转之意。屁股掉,就是指转臀的动作。
戳脚,人称北腿之最,它的腿法包括上中下三盘,是其他拳种中的腿法所不及的。戳脚极重视向后踢的腿法,这是它独具的腿法。如九翻鸳鸯腿(后踢腿)、花篮腿(后撩腿)、黄龙摆尾腿(后摆腿)、穿枪腿(后蹬腿)、蹶子腿(高盘后踹)等。特别是戳脚的连环腿法,令人防不胜防,尤以其中的前踢接后踢最为厉害。前踢接后踢,总有个碾脚、拧腰、掉臀的动作过渡,然后后腿才起。所以,行家总结出这条武谚,以助人识别戳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