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内家拳之发力(二)

史文灼先生文中把拳论中的“根节催中节、中节催梢节,再由梢节发出(真传拳论只有”根节催中节,中节催梢节”,而无再由梢节发出之说)和武谚云“打法定要先上身”理解为根节先动,并说“根节先动是无法应用于真正实战的,你的进攻武器还未发出,身体便已做出动作,这不明显告诉对方你将要做的动作吗?”由此可知史先生把拳论和武谚理解为:“根节先动,梢节(或中节)后动”。这样理解,实际上就是把拳论中的三节(即人体大、小三节)分割开来。在发力进击对方时,如把三节的运动分有先动和后动,那么是很难发出整体爆发力的,而且运动起来,很不协调,更无法做到全身上下完整统一。本人随玉奇勇先生习拳以来,经常见到玉师示范出整体发力,并时常指点着笔者。玉师在示范出整体发力或实战教学中,亦常提到“根节崔中节,中节催梢节”和“打法定要先上身”之要求。玉师说,在搏击中,不管何时,身形整体势法即间架)都不能散,在完整势法之状态下,身形(按四肢而言,身为根节)一动,力已从梢节(如手或臂或肘)击出(玉师在实战中,身形一催动的同时,其手或臂已击向对方,凡触者无不被击出),因身形的整体势如同一张四脚方凳,如以凳脚为梢节(但身形有弹性绷劲),凳身一转动,凳脚亦同转矣(如转速快则凳脚亦快,即具杀伤力,这是因为凳脚与凳身固成一体的原因)。整体势态又如同车轮,车轴为根节(如同人之躯干即根节),车轮边缘为梢节(如同人之梢节手或脚等),当车轴一转动,车轮边缘亦同转矣,你只要碰到轮边,即被击出。因此,本人认为:内家拳中的“根节催中节,中节催梢节”就是整体发力的方法,四肢与躯干连成一个坚固的势态,躯干(根节)催动,梢节(如肢体)即击出,唯有此同动,方能称为整。由此可知,“根节催中节,中节催梢节”是论发力的要求。武谚云“打法定要先上身”,本人认为此说法无错,对一个获得内家真传(含真传整体发力和技法)的人,是很容易理解这句谚语的。因为内家拳要求人身形的四肢与躯干上下连成一个具有弹性绷劲的整体,身为主干,欲爆发强大的整体力,必以主干(根节)催动梢节击出力方整(记住,身动梢即动,因根节与梢节连成一个坚固之整体)。也只有身先上,全身(指完整之势态)之动方能完整一体,打击力才浑厚猛烈。玉师常说:“高手打人是以身段打人,身到人(指对方)即飘出。此说法与武谚“打法定要先上身”之意是一样的。

为了使读者对三节之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现将玉奇勇先生对三节之论录出如下:三节,是指根节、中节、梢节。其意是根节就是根部,中节就是中部,梢节就是尾部。就人体而言,全身分为三节:头为梢节,身躯(主在腰)为中节,下肢(腿)为根节;上肢分为三节: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下肢分为三节,脚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各节的关系是,梢节之劲源于中节,中节之劲源于根节;梢节一动(起),中节一定要随,根节则必须要催;头起时,身随足追;手起时,肘随肩膀催;足起时,膝随胯催。手、足之劲源于肘、膝,肘、膝之劲源于肩、胯,肩、胯之劲源于腰和小腹(下丹田),总的来说是“一身之劲在于腰,一身之气在于腹”。故要求三节须清楚。三节不明,则劲难达,力不整,功难成。明三节,并非纯指能分出三节的意思即可,而主要是真正掌握并能做到三节的形法(即间架)要领正确,并要求明、暗、化三劲合一,三节贯为一体,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四肢百骸,劲气意力,筋络骨骼,肌肉皮肤,牙舌发指,内外上下,都贯聚一体,连成一个坚硬如铁的整体,有拉之不离之固,击之不散之坚,而于电闪雷鸣之间,爆发出全身之整劲。所以,只有明白各节之要领练法,方能练有所成,如三节不明,拳功间架必失整无力。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真正的整体力(这里只述定步整体力,动步整体力非本文之范畴,故不多述),其表现形式是立体性的。所谓力的立体性,是人身之前后、左右、上下六面之力,力的发出时,躯干(整条脊柱)一抖,全身各处无不跟着抖,即全身之瞬间爆抖,此爆抖之瞬间,身形任何部位触及敌方均俱抖击力。为了更直观地理解,现做一不大文明的说明,留意观察动物活动的朋友可能有这样的印象:当一条狗刚从雨中回来,身上被雨水全淋湿了,它突然作势,以腰为轴猛然一抖,将身上的水珠抖得四处横飞(记住,水珠是立体式的四射),这种抖就是整体力。这个整体力,以身形而躯干就是主力源,即以躯干之动来带动全身各处同动。因此,真正的整体力决非是身形各处(如两臂和腰等)自律运动的复合叠加之发力方法。以身形各处自律运动的复合叠加之法发力,只能算是较完整的协调发力而己。

注:笔者写出本文,意在学术上之探讨,旨在使读者正确理解内家拳整体发力之理法。

(责编:高生)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