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兰海
己故太极拳家冯国栋瑟裴锡荣早在1983年1月就编著了《太极拳推手要义》一书,并在香港艺美图书馆公司出版发行,其中的不少内容,圈内人士耳熟能详。但是,个别人直接摘取整段文字,或改变个别文字拼凑,或截取两位作者的拳学思想和理念。。。并在文章的最后归结为(以上是本人对传统推手的一些体会)。。。云云。
现在,我们通过杂志将原作的相关部分刊登出来,并请广大读者给予公正的评价,既是还两位老人一个公道,也是以此为鉴,将太极拳发展过程中的一点真实展现给读者。
太极推手不同于一般拳术,它不是以力胜人,而以“巧”胜人,这个“巧”包括“技巧”和“灵巧”两方面。而要能得“巧”,首先要勤学苦练,同时还要善于学习。下面谈谈个人练习推手的经验,供初学者作参考。
1.立身中正
王宗岳《太极拳论》说:“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十三势行动心解》说:“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和人推手时,对方用力压迫我,我保持身体中正,重心不易动摇,我以腰为轴心,向左右转化,圈子比较小,即能使对方之力落空。前俯后仰重心不稳,两脚飘浮,极易被人发出。
每见两人推手,一方被对方一引或一压迫,身体即朝前俯,面孔朝地,重心偏于前方,对方用探劲,易于向前跌倒,即使不立时倾跌,然处于被动挨打地位,既不能化,又不能还手,实处于败势。又有人自以为腰劲很好,人家推不倒,所以一遇对方力量压到自已身上,身子便朝后仰,重心偏于后方,对方用劲,亦易向后跌倒,即使自己腰里有功夫,能不被人推倒,但若遇力大劲长的人,在腹部用力一按,后脊椎难免受伤。我们又何必冒这个危险呢?
再则推手时,对方往往用引劲诱我,我必须保留转换变化的余地。惟有身体中正,虚领顶劲,则有余地可以左右前后回旋,这是很重要的。
2.直来横截,横来直截
推手时,对方用直劲来打我,我用横劲发他出去;对方用横劲来打我,我用直劲发他出去。如果对方以双手大力按我胸部,封得很牢,欲化也化不开。此时我越是胸部挣扎,则对方越逼越紧。我惟有略为含胸,以一手抚对方之臂或肘,向旁推去(虚实劲),彼必脚跟浮起而跌出。对方从横侧打我,我本应因不稳而倾跌,但我在对方打我之一霎那,用手向对方胸前一伸,对方反而跌出矣。
清代乾隆时儒学拳师苌乃周在他所著的《苌氏武技书》中曾说“力直岀者无横力,我截其横;横出者无直力,我截其直”。这一原则,在推手中应用起来,颇起作用。
3后发先至
王宗岳先生《打手歌》回:“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已先动”。孙武子曰:“知已知彼,后人发,先人至。”“彼不动,已不动,”是听劲,是侦察对方动静。“彼微动,已先动。”是从听劲中已掌握了对方来劲动向,作好准备,立即发起攻击。这几乎在同一时间内发生的。
所谓手快者,也就是听劲功夫好。对方微动,我已发觉,我抢他前面发我之动,他的劲被我截住,进退两难。我的劲是新劲,来势正猛,对方旧劲,欲收回不能,欲用发劲不及,处处落后,处处被动,怎得不被我发出?所以说,“后人发,先人至”的关键在听劲。这是推手很重要的一条原理。苌乃周先生说:“…盖彼之势既发,已近我身,尚未落定,我即乘此机会,发我之势,彼欲退不得,欲拦不及,再无不妙之理。若稍前,则彼尚可收回,稍后,则我已吃,所谓后发先至者也……
4.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人之手臂不如腿粗,腿不如腰粗。因此,手臂之力不如腿大,腿之力不如腰大。推手时,用手臂之力推人,往往推人不动。若用腰腿之劲,对方即能倾跌。盖推手动作,表面上虽在手腕,而实际上全在于腰。若肩不能松,腰不能活,全用手臂,决不能化人,亦不能发人。至于步子稳不稳,在于裆劲,即胯腿脚三部分之联系动作,而其连用之枢纽,完全在腰。发劲时,劲起于脚跟,发于腿,由腰向前后左右带动,手指做配合动作,将劲达到对方身上,是为发劲。
知道这一点,推手时,手臂尽量少用力,进足贴身,仅用腰腿向前弓,对方即已立足不住而向后退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