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明华
练武术首重门径,俗叫摸门,找窍门。我目睹有些习武的青少年往往只知道“苦练”,不知道“巧”练,只一味“蛮练”,不知道“术”练,以为只有苦练方能出硬功,而不在“米”上下功夫,反而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
一、习式健身,要注重练养结合。从健身的角度出发,青少年尚处在生长发育期,应特别注重这一生理特点,防止只凭感情用事,一味“蛮”练、“苦”练。如过多的在水泥场上做跳跃动作,容易造成髌骨劳损。或只注重压腿,而不注重踢腿,或过多做静力型的下蹲动作,或一味加大运动量,不注意补充能量的消耗和必须的营养,或早晚拼命练功,影响了必要的睡眠等,都将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拳谚中所谓:“练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达其意,达其意必先其心,”故欲传神达意必先心中有“术”,而心中有“术”,乃是健身之根本。因此,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运用武术演练的基本要素,“练与养”结合,是习武健身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循序渐进,切忌急于求成。根据人体生理机能的原理,在进行正式锻炼前,肌体要有一个“进入工作状态”的准备阶段,因此练武的准备活动极为重要。武术谚语所谓:“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可见练武时,身体各部“一动无有不动。”演练套路之前必将肩、腰、腿部充分活动开,否则易出现动作僵硬、呆板,以致造成运动损伤。所以在习武健身中必须强调力量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姿势由高到低,动作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练习,切忌急于求成。应把准备活动与基本功练习有机结合起来,它是预防各种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
三、适我之体,切忌见异恶迁。武术有内外家之分,也有南拳北腿之说,各种武术内容五彩缤纷,其中有许多在科研、健身、治病、技击等方面很有价值的东西。亦有些不值得推广、于健身不利的练功内容。有些青少年因此眼花缭乱,好、坏分辦不清。他们忽而练铁砂掌,忽而练散打,练拳术。在进行基本功(掌、拳、腿、腰等)练习时,又无要诀遵循,采用暴力搬、压、打、砸;在乏自我保护和各种实战招数训练的情况下,模仿“武林好汉”,盲目对打,这样易造成肌肉拉伤、骨折、脱位等严重伤害事故。这样习武练功,有百舞而无一利。习武为了健身,应因人而异选择“适我之体”之健身项目(如老年人宜学太极拳。健身气功,青年人可选长拳、器减等),由少到多。由简到繁。如一味追求绝招高技而又无内行指点;见异思迁,多而杂,。蛮无窍。终对健身不利。因此,从健身的角度出发,初习武者一定先要从基本功练起功到自然成”。当学会各带自我保护防卫动作,经过踢打沙袋与排打训练并学握各种倒地浪翻的防护动作之后,才可进行对抗性练习。
总之,武术必以健身为前提,健身终需“武”与“术”融合一体。或而无,浅尝辄止,急于求成者,也难入武术健身之门。“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心者,固然必领其术,练其武,养其生。只要行之得法,最终一定能饱尝武术健身之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