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海
自发动功,又名“气动功”、“静动功”、“外动功”、“引动功”、“显动功”等,是练气功静到一定程度时经常发生的一种动触或振动现象,但历来气功界对此看法不一。例如,气功家王芗斋认为“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气功家周潜川认为“外动”是“走火”、“入魔”。而气功家胡耀贞则认为“外动对治病有益而无害”。他还在五十年代即曾在北京开设门诊部和住院部专用自发动功和自发五禽戏治疗各种病人,并未发生偏差,直到十年动乱时才停止。日本五六十年前即已秘密传授“整体法”(即自发动功),并做了大量科学研究,功法繁多。日本开展多年的“灵子术”,也属于自发动功范畴。
近三、四年来,特别是1984年,我国自发动功的开展几乎遍及全国,也传到了国外,形式也多种多样,如“鹤翔桩功”、“自发五禽戏”、“自发武术”、“引动功”、“太极棒气功”、“甩手”等,虽然大都未出气功家胡耀贞五十年代开创的自发动功范畴,但也都有自己的发展和创造,大多数人练功后反应良好,但由于功理和功法的研究未跟上来,偏差也相当严重。人们认识到了这点,所以在1984年展开了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情况大致如下。
机制理论的探讨
1、气行受阻说一一解放后最早提出此说的是气功家胡耀贞,现在持这种观点的人仍相当多。他们认为:“当人体哪一脏腑、经络之气受阻,不够畅通时,就会使该脏腑及经络发生不适应感或病变,而通过自发动功自发的(不受意识支配的)运动,就可使内气进一步调动,真气更活跃地循经运行。”
2、暗示引动说——有人为了强调此说曾不止一次地发表文章,反复论证“自发功是在语词、意含诱发下呈现的”,所以自发功应是“诱发功,而不是自发功”。此外,也有人认为自发功是“暗示刺激”引起的,“用言语的暗示方法,可以使练自发功的人百分之九十以上发生动象”。
这种观点遭到了气功家和练功者强烈反对。有人反驳说,自发功“不是设计出来的(暗示的),因为想设计也设计不出来”。另外还有人现身说法,说他做自发动功时出现了循经点穴和打击按摩的动作,虽然他在练功前对此毫无所知,“并不存在什么暗示”,所以他认为“自发功不是简单地可以用一个暗示论来解释的”。
两种观点,相持不下,有待于进一步求得证明。
3、静极生动说一这是太极拳等的拳理,是阴阳学说内容之一,也是自发动功的一种说法。认为在大脑入静之后,把支配运动的功能下放给下级的运动神经,从而引起了自发的动作。例如有人说:“当司管身体外形运动的大脑组织……在练功者的自我暗示、联想下,形成通路,从而前者对司管身体(外形运动)的部分发生指令,就自动起来。尽管在整个过程中并不需要“有意要动起来这种意识来加入”。
此外,也有人认为:“这种不随意的肢体外动,是意识水平之下的动作”,是“随着练功的深入,真气强度增加,对肌肉纤维的刺激也有所加强……产生兴奋,并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入初级运动中枢”,从而引起种种的自发的动作。
总之,这种说法认为在大脑入静之后,可以引起“意识水平之下的动作”。这时,如能用意善加诱导,则可“运气”打拳或练自发动功,效用倍增还有什么“恒动定律说”、“阴压增高说”等等。
各种说法,都只是各抒己见而已,既未进行学实验,因此在理论上也就未能深入进行探讨。
偏差的讨论研究
过去一段时期,部分报刊对自发动功的效用宣传得有些过分,使人们产生错觉,好象“一动百病皆消”,把自发动功看得“神乎其神”,引起人们纷纷强制自己用意追求自发动,结果引起了不少偏差。1984年中有许多人指摘了这一点。实际上,开展自发动功的先行者胡耀贞生前就曾一再指出过,练气功不要追求自发动,因为不少人虽未动起来,但效果并不差;相反,有些人虽然动了,但效果并不见得好。正如上海市浦东中心医院陈培村指出的,“现在某些人盲目地追求外动;似乎成了一种倾向,错误地认为外动是功力的表现,外动越剧烈,认为功力越大”,“事实上……动功和静功都能治病,不发生外动同样有效果,同样能强身治病”。这种看法与胡耀贞的主张完全吻合,人们的实践也证明了这点。
此外,人们从功法上寻找发生偏差的原因,并提出了下列几种主要的改进建议。
1、先练松静功—一马来西亚中国气功研究院郑宪文指出,松静功是练好其它功法的基础。如果先把松静功练好,再进一步学练较高级的气功,便容易入门,且不会出现偏差。他还指出,如动个不停,采用意守涌泉穴的办法当可纠正。胡耀贞当年就非常强调先练好静功,让自发动作自然地发生,否则会出偏差。近一、二年,人们急于学成自发功,忽略了练松静功,这是出偏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2、停止练功——北戴河气功疗养院赵宝锋根据他多年的气功指导经验指出,练功出偏差时,停止练功可以得到较好效果。
3、改进功法—上海中医研究所林海在列举事实肯定自发动功的突出功效后,举鹤翔桩功为例指出了改进功法的必要性。例如,他指出鹤翔桩“双回气天目贯气”这一节,使练功者把手上劳官穴之气贯到头上天目穴,以后未能往下降至腹部丹田,致使气聚头部或胸部,这时只要用自己手掌或手指往自己头顶百会穴一按,气就可往下沉而自发动即可停止。他还指出,鹤翔桩在练功后缺乏“养功”,未使气回归于腹部丹田,功前又缺乏松静功等,这些都是造成偏差的原因。林海根据临床经验指出的这几点,不仅适用于鹤翔桩,也适用于其它形式的自发动功,至关重要。
自发动功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偏差,但效果还是显著的。除了公认的对强身祛病有其独特效用外,在某些其它方面也有了可喜的发展。如点穴自发功有报道说,试用“点穴自发功”治疗失眠症收到了一定疗效。他们先点有关的穴位,导引激发患者自身内气气动,以促进和加速行气通经,最后达到完全自发动。
在一九八四年,人们对自发动功的机制理论和功法开始进行了探讨,但大都限于感性认识,尚缺乏客观的实验证明。研究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