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体呼吸一一静坐功夫,年深日久,呼吸深细,一出一入,自己不知不觉,好像入于无呼吸的状态,虽有呼吸器官,若无所用。而气息仿佛从全身毛孔出入,到此地步,乃达到调息的极功,非几十年的功夫不能臻此。
呼吸的气,必须从鼻腔出入,不可用口。为什么呢?因鼻子是专司呼吸的器官,鼻孔里有毛,可以阻止灰尘和微生物进入呼吸道。倘呼吸时,把嘴张开,一则妨碍鼻子的功能,二则灰尘和微生物容易入口,发生疾病,所以不仅静坐时要闭口,就在日常活动时,也以闭口为宜。
丙、调心
怎样去调心,分述如下:
(1)意守丹田—静坐时,把意念集中在下丹田(即脐下一寸三分的部位)。初学的人,对这种功夫,极难做到。妄念一起一灭,分秒不停,所以说妄念如“心猿意马”,不易调伏。静坐的最后功夫,就是要能制伏这些胡思乱想的妄念。妄念一且消除,就能出现一种无念境界。那么怎样下手呢?应该养之有素,平常行动和做事时,就该时时当心,不要起非分的妄想。
(2)排除妄念—静坐时,把一切事物放下,把精力集中在小腹,如果妄念又起,就再放下。这样反复练习,久而久之,妄念自然会渐渐减少,逐步达到无念境界。
(3)“目若垂帘”—初练功的人,如果上述方法仍不能排除妄念,可以轻闭两眼至微张一线之光,这叫做“目若垂帘”,垂帘时可以目观鼻准,静静自然地以鼻呼吸,以至不闻不觉。口必须自然闭合,舌舔上腭,当口津多时,可缓缓分小口咽下,如果是痰要吐出。此时,最紧要的仍然自然地意守丹田,其方法亦如前述。这样,可以帮助排除妄念。
(4)“心息相依”—就是仍将两眼轻轻闭合,用“数息”的方法。一呼一吸叫做“一息”,从数到十,周而复始,使精神自然集中,这叫做“心息相依”。其他姿势亦如前述,而最重要的,仍在于“意守下丹田”。这种方法,亦可帮助排除妄念。
(5)初学静坐的通病一初练功者常常说:“我没有学习静坐的时候,妄念倒还少,一坐下后,妄念反而格外多,不知是什么缘故?”这是一种误解。人的妄念本来随时都有,平时因和外面环境接触,把注意力分散了,故觉得不多。静坐以后,精神集中于内部,才觉得妄念纷至沓来,忽起忽灭,不可捉摸,这是一种初步的自我感觉。能够从这下手,返观自心,索本求源,追查妄念是怎样产生的,进而及时排除去,练习久了,自然会渐渐减少,不必怕它。总之,练坐就比不练好。这一点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6)动静兼修
练好调身、调息、调心之后,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要动静兼修。蒋维乔先生在晚年曾说:“我从前出版的《静坐法》,未曾提及外功,是有缺点的。”古来养生法,有外功、内功两种,外功着重身体的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等;内功就是导引、吐纳、静坐等。专修静坐,不使身体活动活动,是有偏差的。应该动静兼修互相促进,不可偏废,单修外功不修内功,似有偏颇;单修内功,不修外功,也是不宜。希望读者注意动静兼修。
四、解除病痛,造福于民的事例
1914年,《因是子静坐法》出版后,蜚声中外,流传很广。不少不治之症,照法练习得到痊愈,因而解除病痛,造福于群众的事例不胜枚举。仅就最典型的,略举二例,以飨读者。
(1)杭县朱中起的事例。朱中起幼年时,因先天不足,体弱多病,经常不离汤药。后患胃溃疡,缠绵病榻二十余年,到四十五岁时,又患腹膜炎症,经医施行手术,幸免于死,而身体格外衰弱,百病丛生,如腰痛、耳鸣、目眩、心跳、气喘、出汗,夜则梦魂颠倒,几成一个废人。囡生说:“以上诸症,均是肾亏的现象,中年人得之,不易复原”。1950年他五十五岁时,头痛、眩晕不已,经医检查,认定是高血压症。病上加病,其痛苦可想而知。经友人劝告说静坐可愈。遂于1951年正月,在疑信参半下,投谒蒋维乔先生求教,蒋师不厌其详,循循指导,回家以后,如法试做二十分钟,妄念不但不能消除,反觉万绪横生,身心不得安祥。询之蒋师,据告只要有恒心,不久自可安静。三五月后,必有效果。他听了,口虽不言,内心仍狐疑,只好回家,耐心坐去。每晨洗脸后,盘腿闭目调息,勉坐二十分钟,约月余,某一日,正坐时,身体微觉摇动,次日摇动益甚,第三日坐未久,竟至大动。往告蒋师,蒋师告他说:“此乃气脉发动的证据,是好现象,不久自止,不要管它,定心用功,自有更好受用。”又经四、五个月,能坐到一小时,妄念逐渐减少,呼吸下降至脐,吸进的气,好似吃了一粒仁丹,清凉满腹,舒适异常。询之蒋师,据说“这是横膈膜下降,呼吸的气达到腹部,胸间感觉宽松清凉,再加功夫,不久可达丹田,更有不可思议的受用。”又经半年时间,不知不觉间,头脑胀痛、眩晕等状完全消失,失眠亦愈。从此,他对静坐更有了信心。
1953年夏,某日晨,正坐时,忽觉尾脊骨上热气如线,经脊背直至头顶,复由头顶循面部而下,经喉胸直达丹田而散,周身舒畅,起坐后四肢轻快,如释重负。从此,每次入坐都是如此。往告蒋师,蒋师说:“此乃周身气脉畅通之证,百病自然消除。”又一日静坐时,忽觉腹部有一热气团如茶杯口大小,行至右腰际而停止,周身经络,酸痛异常,历久乃散。起坐后,不意数十年之腰痛,恍然若失,再未复发;而夜间乱梦,亦不再见。饭量激增,每餐非两大碗不饱。到1954年,他每晨静坐时,呼吸已在若有若无之间,吸气直达丹田,可以停住一、二分钟;偶而感受风寒,只要静坐十几分钟,周身觉有微汗就愈。年纪渐老,疾病反少,而过去的浮躁,今转成安静,行年六十,见之都说他像四十许人,能有这样的奇效,完全是得力于静坐。
(2)如皋卢怀道的事例,1953年卢怀道患高血压。收缩压为180,舒张压为120,后用脑较多,血压升到200/130,头晕目眩,经常失眠,有时通宵不寐。初服中药,又改服西药,兼用针灸治疗,均无显著疗效。有人说静坐可治百病,劝他试试,他听了半信半疑,遂造访蒋维乔先生,登门拜师求教。蒋先生说:“静坐一定可以把高血压治愈,只要有恒心去做,必会收到良好效果。于是他从1953年12月12日起遵照蒋先生的指示,开始静坐,每日早晚练两次,每次坐二十分钟,初无所感觉。到了第九天(12月21日)晚上,静坐时,感到脚与小腿发暖,当时是冬天,天气冷,诚属难得,这种暖气一直保持到翌晨才散。起床后,两腿异常轻快。效验来得快,出乎意料,从此改为每日坐四至五次,上午坐两次,下午坐二至三次。12月22日下午那次静坐更奇怪了,静坐时,他的大腿与丹田部位发生暖气,好似大腿上放了一个热水袋,坐毕以后,暖气还在,历二小时始散去。往知蒋师,蒋师听了也极高兴,然后说:“效验这样快,真是难得,大概再练三个月气脉可全通。”
大腿与丹田的暖气,曾连续发生若干次,但不久也停了。以后静坐时,腰腹部不感到暖,反而感到凉爽,有时感到有一股气在脏腑间淀动,有时脏腑间那股气又冲到头上,有时感到额与手发微汗,有时又发大汗,有时身体发生摇动。这样的情形,历经三个月。到了1954年8月,入坐不久,吸气时有气从脊背上升,再由颈后直到头顶,呼气时复由头顶沿两颊下降合而为,降入喉头,再降入丹田,如是呼吸不已,那股气也上下前后循环不止。往知蒋师,蒋师听了更是欢喜,说是气脉通了。所距开始静坐,适为三个月,不出蒋师之所料。
到1954年五月中旬,气脉的行动又起了变化,不再上下前后地循环,而是在丹田和大脑之间作螺旋式的盘旋往复,这种左右前后螺旋式的旋转力量很大,由于气的旋转,头、颈、肩、手、腰、腹各部,也就左右前后摇动不已,并且全身大汗淋漓。要知道这种动摇,不由自主,完全是被动,自己只是轻微的呼吸而已。
这样的摇动出汗,历经三个月,到了1954年8月,摇动停止,汗也不出了,全身皆安定了,两手也平静地放在腹前。可是,气的行动又有变化,在两手上走来走去,好像两手不是两只而合成一只了。而且合得很坚固,非用力不能分开。在这种情况下,气就由丹田至脑和两手行动不已,但这仅限于上半身,并未向脚上走。到1955年8、4月间,气才开始走到脚上,坐下不久,气就很自然地流转于全身。
从此,高血压的症状—头晕、失眠已完全消失,不畏寒,不怕热,不得感冒,身体愈益健壮,公费医疗证已离身了。这都是练静坐的好处。
五、结语
通过蒋维乔先生静坐实践和两个典型事例,可以得出结论地说病入青育之人,只要坚持练气功,可以治愈康复,医生束手无策的病人,只要信心百倍地练气功,也可驱除病魔,恢复健康。但必须有恒心、宥毅力,百折不挠地练功,否则是不能奏效的。
最后,我引用钱学森教授写的《气功可使人体达到最优功能态》的文章,来作为我的结束语。钱老说:“古今中外,都说气功可以提高人的智力。如今在我们面前出现了很大的可能性,它可以把我们国家的人民在智力上提高一步,把人的潜力进一步发挥出来,这个社会效益实在太深了。这就是医学的第四次飞跃,智力的医学,也是第四医学。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好了以后,就看人的本事有多大了。应该看到:我国要实现共产主义,要作为全世界的一个榜样,作为全世界的一个楷模,这确实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发挥最大的能力,这是关系到世界命运的大事,它的意义是很深远的。……
(摘转《东方气功》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