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导正
一、《因是子静坐法》的作者简介
《因是子静坐法》的作者叫蒋维乔,号因是子,江苏常州武进县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生于一八七二年,卒于一九五八年二月。他幼小体弱多病,从十二岁起即患头晕、心跳、耳鸣、目眩等许多病症。求医服药都不见效。十五六岁时又染上肺结核病,从十七岁开始,每日午后发烧,至翌晨始退,身出大汗,体质更弱,苦不堪言。当时对这类肺结核病很难治,无特效药。到十八岁,从家中的医书中找出清朝汪切庵著的《医方集解》书,该书第六卷有养生之法,大意说痨病不好治,惟有静养,练道家大小周天之术,可奏效。于是他依法练习,很见功效。但时练时辍,病好就不练,病来时又继续练。结婚之后,又停止练习,旧病复发,咯血甚剧,结核病日趋严重,虽延医诊治仍不见效,当时他的亲属中有人因患肺结核而死去,他感到很可怕,怕自己也要落到这样的结果,在束手无策的情况下,至二十八岁始下决心继续练功,隔绝妻孥,独居一室专心致志练气功。每日练功四次,子午卯酉时练,自下决心后,从未间断,直练到八十五天,首先通了尾闾、夹脊两关,两关一通,症状全失,前后判若两人,头不晕了,心不跳了,耳不鸣了,目不眩了,不出盗汗了,也不发烧了,咳嗽吐血完全停止,体质显著增强,过去足软无力,走将半里就气喘吁吁,通两关后,一次走十几里,也不觉得疲劳。继续练至半年,又通了玉枕关,暖气盘旋头顶,旋下至颜面,由鼻口两路而下,至喉头就合而为一,再由胸回至丹田,这时任督二脉全通,由后至前循环不已。任督脉一通,带脉、冲脉、阴跷、阳跷、阴维、阳维等所谓奇经八脉也就相续都通了。蒋先生练功六十年,除偶患外科病症外,从不生病,八十几岁,仍保持身体健康,耳聪目明,步履矫健。蒋先生生前好旅游,遍游中国名山大川,六十岁时登华山,遍游五峰。险峻陡峭山峰,别人望而生畏,而他履险如夷,一天走六七十里,接连走了一星期,毫不觉得倦累,这不能不说是练功的奇效。
蒋维乔先生六十余年练气功的经验证明,气功确能祛病延年,恢复青春活力,健身益寿,提高工作效率。
二、蜚声中外,流传很广
蒋维乔先生学识渊博,对儒、释、道、医的气功源流都曾涉猎与研究,并曾著书立说,蜚声中外,对日本、东南亚各国影响颇深。是近代我国气功界的先驱者。1914年,他著《因是子静坐法》(商务印书馆出版),蒋先生不仅通晓中国古气功,而且也捕捉外国的气功信息,当时日本就出版有《冈田氏静坐法》和《藤田氏静坐三年》等类气功书籍。他在1917年《因是子静坐法》再版时,写一篇序言说:日本研究静坐的人很多,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提倡养生方法,迄今反倒没人提倡了,唤起国人振奋民族精神,继承优良传统,发扬光大。1918年又出《因是子静坐法续编》,据蒋先生自己谈:“两本书曾重版数十次”。可见这两本书流传很广,是颇受人欢迎的。1954年,他在香港又出版了《因是子静坐法卫生实验谈》。1955年(83岁时),他又写了《中国的呼吸习静养生法—气功防治法》(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他还组织过一些研究静坐的团体,面授或函授静坐法,在国内影响很广,受益者颇多。可以说,对近代中国气功的推广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三、静坐功法
练气功的功法,上述著作都有详细阐述,可参阅蒋先生的著作。本人是《因是子静坐法》的受益者,仅就个人体会,将其主要功法扼要地介绍如后,供初练者和气功爱好者参考。
甲、调身(静坐的姿势
(1)“双盘膝”(见图1)。就是把左小腿盘架在右股上面,使左脚掌和右股略齐,然后,再把右小腿架在左股上面。这时候,两脚心朝上,常说的“五心朝天”就是这个姿势,此时,两腿交叉,好像三角形,这就叫做“双盘膝”。它的好处两膝盖必须紧贴坐垫上,姿势端正,不会向前后左右倾斜,但这种“双盘膝”不容易做到,尤其中年以上的人,筋骨硬,更难做,也可不必勉强。
(2)“单盘膝”(见图2)。
静坐时把左小腿架在右股上面,右脚放在左股下就得了。这比双盘膝容易做。它的缺点,左膝盖不能紧贴坐垫,坐久了,身体要向左边倾斜;只要自己察觉有歪斜,随时纠正,亦无妨碍。
(3)“自然盘膝”(见图3)。如果老年人连单盘膝也做不到,可把两脚盘在两小腿下面,这就叫“自然盘膝”。不过,两膝盖都落空,更易歪斜,应随时注意纠正过来。
(4)“端坐式”(见图4)。如果腿有毛病,自然盘膝也做不到,可坐在凳子上,身要端正,臀部与膝盖取齐,两脚平放地面上就可。头部姿势和两手如何安放?
头颈要平直,面孔朝前,眼睛微闭,口要闭上,舌舔上鹏。要做到松静自然。
两手臂要宽松,不可着力,把右手背放在左手掌上,轻轻搁在两腿上,贴近小腹。但如坐在凳子上,除上述姿势外,也可以将两手放在两大腿上部,掌心向下,自然地放平。
注意点:初练气功,坐久了两腿、脚必感到麻木或微痛感,此时,可徐徐伸开,不麻时再盘上腿或立起徐行,再重新坐下练功也可。
(5)“卧功”,分仰卧、侧卧两种。仰卧姿势(见图5)与平常仰卧一样,叫“仰卧功”,但应将头、肩等部略垫高些,到自已觉得最舒服的程度,两手掌轻轻贴在腿根部。对头部耳、口、鼻、舌的要求与坐功相同。
侧卧功(见图6),虽有左右之分,但以右侧卧为宜。因左侧卧,使心脏受压迫,不是顶好,可也不要拘泥,左右卧以舒适为主,侧卧时,对头部目、口、鼻、舌的要求也与坐功相同,但头及上身须略前俯,上面的腿应比下面的腿稍弯曲些,使达到最舒适的程度,膝盖以上的大腿叠于下面的腿上,膝盖以下的小腿和脚就很自然地贴放于下面小腿和脚的后面,下面的腿自然伸出,微微弯曲,上面的手也自然地伸出,掌心向下,放在髋关节上面,下面的手伸开,掌心向上,放在头部枕上,距离头部少许,离头远近须依自己觉得舒适为准。这种卧功就叫做“侧卧功”,也叫做“狮子王卧法”。
乙、调息
空气经鼻出入,一呼一吸为一息。是静坐入手的重要功夫,不可不注意。
(1)喉头呼吸——一般人呼吸短而浅,不能尽肺部的张缩力量,因此也就达不到彻底吸氧吐碳的功用,致使血液不清,易生疾病。
(2)胸式呼吸—气体出入能够达到胸部,充满肺叶,较前稍好,体操运动时的呼吸就能做到这地步。但以上两种不能算作调息。
(3)腹式呼吸(又名胎息一呼一吸,感觉气体能达到小腹。在吸气时,空气入肺,使肺底舒张,膈肌(即横膈膜)下降;呼气时,腹部收缩,膈肌被推向上,使肺部浊气尽量外散,这样的一呼一吸才是静坐的调息。胎儿在母腹中,借脐带连于胞衣与母体呼吸相通。一出母腹便用鼻来呼吸,因此,腹式呼吸就是回到婴儿地位,所以也叫“胎息”。应该注意的,调息时决不能用力,要使鼻息出入极轻极细,渐渐深长,很自然地达到腹部,甚至连自己的耳朵也听不到鼻息的声音,这才是真正的调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