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要十六诀(二)

〔原文〕:十惊,惊其四梢也。如火机一发,其物必落。

注解〕:发力欲整,必须气贯四梢。气贯四梢之时,舌欲催齿,齿欲断筋,发欲冲冠,甲欲透骨,说明内气已足,体内各个器官都已充分发动起来。所谓惊,是指发动极快,如猛兽被惊而发威,张牙舞爪,目射凶光,毛发皆竖。与人相较之时,要做到“遇敌好似火烧身”,全身发动要快,以应骤变。四梢之惊起,并非易事,要经过平时刻苦锻炼才行。所以练拳走架时,要作到无人若有人,提起全副精神,如临大敌,心静神凝,内气鼓荡。要养成习惯,一动便如临敌,虽假犹真。千万不可心不在焉,随随便便乱动,如同撩猫斗狗,练之久便入俗套,好像打球打油了一般,便永远难以长进。初学者尤其要切切注意。

〔原文〕:十一起落、起去落打,如水翻浪。

注解〕:形意拳打的是起落。必须明辨起落钻翻横竖。就手而言,起是钻,落是翻,起为横,落为顺。就身而言,束身而起,藏身而落。起落二字既讲形也讲气,要形随气腾。去是起,打是落。手起气也起,手落气也落。内中意动而形未动之时,真气已动,内家拳即谓之起;形未动而气未发,形动气发则谓之落。内外一气相通,意、气、力相合,一身与手足并动,便可作到“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遇敌总要意动形随,起也打落也打,打起落如水之翻浪,汹涌澎湃永无止息,无处不是打,无时不是打。

〔原文〕:十二进退。进步低,退步高。进退不知枉学艺。

〔注解〕:练拳如练兵,总要有攻有守有进有退。但形意拳以进为主,退也是为了进。一切化发变幻都紧紧围绕着一个“进”字。只有自己在进攻上占有主动权,才能更有效地免遭攻击。“进”,从其形来看,是身手足之进,进步低,退步高,进步必须分明。从其势来看,无论前进后退,必须得机得势,不可勉强。也就是说,进或退要根据客观形势和条件的需要,不可凭主观想象决定。如对方势大力猛,照直而来,则我不可强进以撄其锋。这就是孙子兵法所说“避其锐气,击其堕归。”如对方势背气散,我则当机立断,一意领先以意帅气,勇往直前,切不可游移迟疑而馁其气。头为百骸之主,灵机于顶,故头不可不进;活泼于腰,涵蓄在胸,神通在背,故身不可不进;劲起于足跟,运动在两腿,故步不可不进;手有拨转之能,故手不可不进。是故头、肩、身、手、步一齐前进,这就叫“一进无有不进。进与退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互相依存,没有退便没有进,退是为了进,退中有进,进便寓于退之中。进是攻,退也是攻,其要害在于主动权在我之手而不在对方之手。退和逃是截然不同的,退决不是逃。从动作的整体上看,一身之中,上退则下进,左退则右进,腕退时肘可进,腕肘皆退时肩可以进,或手臂退而头与肩皆进。所以进与退是没有明显界限的。应该指出,无论外形上是进还是退,而内中之意必须是“进”,气和劲总是向外发的,切不可有丝毫向回抽之意。换句话说,不管是平时自己练拳走架还是与人相较,都必须有很强烈的进攻意识。切切牢记!

〔原文〕:十三五行。内五行要动,外五行要随。

注解〕:关于“五行”问题,在前边第六节“五行与六合”中,已详述过,此处不再重复。练拳时主要是内外五行相合,即内动外随。“神运经”上讲“练形而能坚”,是指外五行,“练气而能壮”是指的内五行。“练神而能飞”是指内外合一,其气纵横联络,其劲通透穿贴,其形圆通活泼,这就叫周身一家,也叫五行合一。所以平时练拳走架要走正,走得慢,不要贪快。胁之开合,丹田之呼吸,气之升降,劲之蓄发,都要很好配合,不可马虎。从学拳练拳的过程来看,应该先由少到多,悉心体会,每一拳势的特点和实质,反复练习,力求正确掌握。然后再由多到少,从许多不同的拳式中找出其共性的、本质的东西,进一步精心研究。熔于一炉,形成自己得心应手的一两个拳式。这一两个拳式乃是发展了的拳式,是真正的自己的拳式,虽只一两式,实则包含了许多个拳式。拳经云:“准备万般一旦无,千着不如一着熟,手急还需应之早,过后见势不如无。”作到全部拳法尽寓于一招一式之中,才算得上“一着熟”。尚云祥先生之崩拳,郭云深先生之虎形,刘奇兰之龙形搜骨,宋世荣先生之长蛇一式,其所以名闻海内者,莫不如是也。

〔原文〕:十四动静。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若言其静,未漏其机。若言其动,未见其迹。将发未发之间也。

〔注解〕:动静之机,乃内家拳之根本。静为本体,动为作用。比如二人较勇之时,若自己周身松开,真气聚于丹田,内外合成一气,寂然不动,待机而发,此时即谓之静,也叫作“体”。若一发动,则曲直刚柔纵横伸缩起落变化,都是拳之为用。从健身角度来讲,拳之为用是要使全身气血流行不滞,各部营养得以改善,机能加强,以起到祛病延年的效果,故应以动为主。譬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如从克敌制胜来说,要主动进攻,也应以动为主。静也是为了动,动与静是相反相成互为补充的。坐功、站功是静中求动,行功、练功是动中求静。动固是动,静也是动,不过其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比如打手,双方初一接触,我则调息、凝神精力集中,腹如沸鼎,气势腾挪,静而未漏其机,欲动而未见其迹,这便是静中寓动。也就是拳经的“彼不动已不动”。一旦摸准对方的劲路,在对方之劲已发而未出之时,我便急速照直击去,使对方之劲欲出而不得出,欲罢而不能回,则我可克而胜之。这在孙子兵法上叫作“后发先至”。这时我在形式上虽已发动,而心意仍甚为安静,内外十分顺遂,千变万化不失其机,无一丝一毫努筋拔力之感,这即是动中寓静,虽动犹静之意。所以拳家要善于把自己放到精神高度集中,心意十分安静,气势极其腾挪,在将发未发之间。这就是掌握了“动静之机”。

〔原文〕:十五虚实。虚是精,实是灵,精灵皆有,成其虚实。

注解〕:练拳要分清虚实。要明瞭虚实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本体来说,藏于内者为虚,形于外者为实。拳经上说“精养灵根气养神”、“打法不脱丹田精”,精藏于内是虚,形之于外则拳势圆通活泼,发力迅猛沉实,这是实。虚实俱备,乃成其拳。从拳之为用来说,没有虚便不能飞腾变化;没有实便趋于飘浮,不能克敌制胜。虚并非完全不用力,贵在气势腾挪将发未发之间实非狠下死劲,贵在精神贯注,气到力到。实与虚互相补充互相转化。兵法有云,实以虚之,虚以实之,虚虚实实,亦虚亦实。”打拳也是这样,虚实要分清楚,虚实要能变化,要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掌握了虚实变化之机便能因势利导变幻莫测。自己练功时,每一拳式何处实、何处虚,何时实何时虚,都有一定之规,不可错乱。比如练三体式,后足要实,前足可实可虚,即便踏实亦是腾挪之势。其它各个拳式,莫不如是。拳式之间的变化是否和顺,全在其虚实变化如何,必须悉心体会。

〔原文〕:十六阴阳。看阴有阳,看阳有阴。天地阴阳相合能降雨,拳术阴阳相合才能克敌。

注解〕:阴阳,是拳的总纲。阴阳之理是唯物辩证法在武术中的具体应用。故各种拳派都要讲阴阳,练拳者不可不知也。所谓阴阳,用现代语言来讲,就是矛盾之双方。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特点,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中有阴,阳中有阳”。阴与阳两个方面是相互制约的,一个方面太过,必然导致另一个方面的不足,一个方面不足,又会导致另一个方面太过。同时阴阳两个方面又是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的,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互相转化。二者如能配合恰当,各无不足与太过的现象,就叫作“阴阳既济”。拳中的呼吸、开合、进退、起落、刚柔、蓄发……等,统称之为阴阳。所以练拳者要先明瞭阴阳之理,而后才能正确地处理这些问题。比如平时自己练拳,每打出一个拳式,即是在当时特定的条件下取得了平衡。要想从一个拳式变到另一个拳式,必须破坏原来的平衡去建立新的条件下的新的平衡。不善于取得平衡,便打不出正确的、合乎要求的拳架子。不善于破坏平衡,打出的架子就是不能变化的、僵死无用的。比如打出一个劈拳,它既是劈拳又不是劈拳,既是一个实在的拳式,同时又孕育着其它的虚灵的、将变而未变的新拳式。再如“化”(在行意拳叫做破),无非是使对方从有利状态转变为不利状态,同时使自己变得更和顺更有利,在得机得势时,可以把对方打出去。而所谓“发”(在行意拳叫作打),不过是化的继续,是将对方化到最为不利的状态上了(跌倒)。所以化与发,看起来是相反的、对立的,其实它们又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在化的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包含着发。化的开始即发的开始,化的过程完结了,发的过程也就完结了。发即寓于化之中。武术前辈们经常说“打即是破,无破不打”,就是对这种辨证关系的具体说明。我们对行意拳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应该以唯物辩证法即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作为理论指导,非此不足以揭露拳的本质以提高我们的认识,亦非此不足以发挥拳在健身和技击上之妙用。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