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记民间武术家陈凤歧

王洁

南宁市体育馆的比赛大厅被耀眼的灯光照得通明,七部录相机同时开动。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在演练“连手拳”、“虎尾鞭”和“八卦奇门枪”,他那超群的武技、绝妙的表演,不时地赢得观众雷鸣般的掌声。这是在我国首届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中的一个精彩镜头,那这位老人是谁呢——

不错,正是他—燕青拳的第四代传人陈凤歧老先生。

陈老先生今年82岁,生于一个武术世家。曾祖父陈善(原名陈万善)是沧县第一位习武、教拳的人,一杆大枪名震乡里,时人皆称之为“赛胜英”。从此,陈家子孙世代传习燕青拳术。同时开门授徒,使燕青拳得以广泛传播。

在乡俗、家风的熏陶下,陈凤歧六、七岁上就跟着爹爹舞刀耍棍。可要学燕青拳,必须先习燕青架,这是陈家祖传立下的不成文的规矩。燕青架共有96个姿势,大都又是单腿支撑的独立动作。一趟练下来,少说也要一个时辰,直累得腰酸腿软为止。即使是隆冬的三九天气,不消半趟,就会使人汗流浃背。这种被人称为“傻功夫”的训练,陈凤歧竟风雨无阻地坚持了两年多,练就了一双弹跳轻盈灵活的双腿。

1918年,刚满13岁的陈凤歧随同父亲一起被征到曹锟的卫队营。按卫队规定,15岁以下的均以习武为主。当教练的父亲对他的练功要求十分严厉。小凤歧练了单项又练对打;练完拳术又操起器械。哪怕只是眼神上的,一点迟钝都逃不过父亲的眼睛,喝斥之外还要被罚重做,直到父亲满意为止。暑去寒来经过了七个年头,他学会了全部燕青拳套路和功法。1924年一身武艺的陈凤歧同父亲回到了故乡。

此时的沧州已成了武术之乡,方圆几百里的地面上,村村都盖起了“把式房”,酷爱武术的乡亲们吃罢晚饭,就来到这里打拳、踢腿、舞刀弄枪。

随着民间习武之风的盛行,公开的武术表演也越来越多。逢年过节时,各村都要挑选出年轻精壮、武艺高超的后生参加这种乡间约定俗成的较艺表演。

沧州一带的人都知道,挂棍武术表演,比试较艺、格斗等各种形式的统称)的压场拳最难练。俗话说:“看戏看压轴,挂棍看压场。”在那些练拳人们的心中,只有技艺高超者才有压场的资格。为此,每每挂棍练压场拳时总是你争我夺难分高低。

回乡不久的陈凤歧就遇到一次相持不下的局面,为了解僵局,在朋友的怂恿下,他一跃上场,一个旋子拧得身子在空中倒竖起来,接着一个摔叉稳稳地落在地上。一时间全场哗然。接下去他又轻灵疾快地走完一趟“秘宗拳”,直看得围观的乡亲瞪大了眼睛,拍红了巴掌。此后,每当挂棍收不了场时,就去请陈凤歧解围。

1930年,陈凤歧应朋友之邀,前往南京国术馆应试求职,由于技艺精湛,被破格录用为一级练习员。三个月后又提升为教练,被派到军队执教,享受着优厚的待遇。“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陈凤歧深感报国无望,陡增思乡之情,毅然决然地放弃高薪,回乡务农。

自此以后,陈凤歧忙时耕田,闲时教拳。他为人忠厚,待人诚恳,教拳授艺从不掖藏半点,引得八乡五里的年轻人都来拜师求艺。经他指点、教授武艺的人不计其数。在河北省武术界颇有名望的人,提起陈老先生,都十分敬佩。陈老先生的武德、武风深受沧州武术同仁的拥戴。一九八二年,被选为沧州市武术协会副主席。

如今,这位82岁的武术老前辈,仍然精神矍铄,耳不聋,眼不花,腰板挺直,依旧孜孜不倦地辅导青少年学武,为祖国的武术事业操心出力。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