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海涛
不少中国青年对坦桑尼亚、赞比亚的印象,最初是来自七十年代我国的一个相声《友谊颂》。而坦赞两国青年对中国的了解,却是来自中国古老而至今仍风靡世界的健身之道—武术。坦赞人称之为“中国功夫”。如果你有机会到达累斯萨拉姆或者芦萨卡走一走,你会发现,那里的青年学习中国功夫的热情绝不亚于咱们国内那些热诚的武术爱好者。
有一次我在达累斯萨拉姆的一个自由市场上闲逛,路过一家小饭铺时,突然被一声响亮的“嗬依”吓了一跳。小饭铺里冲出一位三十上下的胖大嫂,把我当路拦住,比比划划地用极不熟练的中文说:“功夫,功夫。”旁边的行人都笑了。接着她身后又出人意料地冲出一个十五、六岁的小男孩,竟摆出醉打蒋门神的架式,歪歪扭扭地向我扑来,我慌忙用手架住。胖大嫂见状一笑说,“朋友,我弟弟想向你学几手功夫哩。”我这才心神稍定,笑着点头。
后来时间长了,我发现这里的青少年只要问清了你是中国人,就总想把话题引到中国功夫上去。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是武坛巨星李小龙。因为在坦赞的各大影院前,常有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片的大海报。有一次,在赞比亚卢安席亚的铜矿俱乐部看电影,讲李小龙怎样周游世界列国,击败洋力士,高潮处是同一白人拳击家对垒,当演到李小龙反败为胜,把那个白拳王踢下台时,电影院里的观众兴奋地站起来鼓掌、跺脚、唿哨。赞比亚人喜爱拳击,不但在各类大型活动中设立各省市的比武擂台,国家电视台还在每个星期五晚上的“黄金时间”里播放一个小时的伦敦世界级拳击大赛。节目里出现的黑人拳击家常常以失败告终,我想这也是能打倒白人拳王的李小龙在铜矿俱乐部受到莫大青睐的原因。
大概是受功夫片渲染的缘故,这里的人们把中国功夫看得神秘得了不得。如果你承认了自己是中国人而又否认自己会“中国功夫”,那是绝对不会使人相信的。人们说中国人如果扎个马步,闹不好会吓跑周围的观众,这话后来居然被事实验证。在恩多拉国际博览会上,我同守卫中国展馆的警察桑达先生聊天,他执拗地要我表演“ Chinese Kung Fu(中国功夫)。无奈我只得来了个十分蹩脚的“踢蹦”,没想到周围一群小伙子仓惶后退,而桑达则兴奋地大叫:“ A gain! Again!”(再来一次!)弄得我很不好意思。
坦赞青年对中国朋友是十分友好的,他们的交往风格直爽而开朗。我在通往恩多拉的高速公路边一个出售铜雕的小摊上观赏工艺品时,一个卖铜盘子的少年对我脚上那双旧“功夫鞋”(北京布鞋)产生了兴趣,执意要用铜盘子换我的鞋。他的铜盘上刻着精美的图案,逼真细腻,是一件具有特色的工艺品。我还曾碰到过四个运动员打扮的赞比亚小伙子,背着运动鞋要找中国作朋友学武术,我告诉他们我对武术并不谙熟,关于 Chinese Kung Fu实在说不上什么。他们不相信,竟要拉我去中国使馆核实。后来我在一个大型综合节目首里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是真正的武术选手,长拳短打都有两下,只可惜表演
时穿的是日本柔道服。遗憾的是我没有机会遇见他们指出这点了。
坦赞青年对中国功夫的热情常常使我感动不已,我从中感到了友谊的真诚感动之余,我还悟到这样一个道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