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 俞政
在演练长拳的时候,弓步究竟应该怎样摆?笔者有幸在十八年前得到曾担任过全国武术表演赛的长兵器裁判长李士信老师的严格训练。李老师为了便于学员掌握弓步的要领,教授时在地上划一直线让学者一脚在左,一脚在右,前弓腿以大脚趾靠近此线,脚与线的夹角为15度至30度:后箭腿以脚跟靠近此线,脚与线的夹角为45度。前弓腿的膝盖对准脚背,后箭腿的膝盖挺直。然后挺胸、抬头、折腰。这时,学员容易犯的毛病有三:一是胸膛不能正向前方,二是后箭腿的脚边或脚跟离地,三是后箭腿的臀部凸起。
以上的标准姿势大概不会有太大的争议。值得研究的问题在于:前弓腿的大腿究竟是否应该完全坐平(即大腿面与地面平行)?
笔者认为:前弓腿的大腿面应当是“似平非平”。也就是说,大腿面的根部应略高于膝盖。主要理由有两个。
一,当前弓腿的大腿面完全与地面平行时,这条腿的膝关节和髋关节就呈直角,甚至小于直角。这样,内气沿这条腿的经络运行时,就必须在短短一尺多长的距离内连续两次作90度的转弯,内气的流畅程度和运行速度就会受到影响。反之,如果采取“似平非平”的做法,尽管大腿肚与小腿肚之间的夹角虽然是近于直角,但由于大腿本身是圆的,所以腿内的经络在膝、髋两关节处实际略带弧形,也就是稍大于90度。这样就有利于内气的流畅运行了。
其二,当前弓腿的大腿面完全与地面平行时,膝、髋两关节处在同一水平线,表面看来人的上半身在此线之上,而并未下沉;但在实际上,这时的会阴穴的位置已经低于前弓腿的膝盖。会阴穴受到周围肌肉的牵扯,被前后拉开,已经不可能主动地向上收了。众所周知,“会收阴”是武术要领之一。如果把丹田比作储存内气的仓库,那末会阴穴就是启动内气循经络流动的总开关。唯有“收会阴”内气才会服从意识的支配:而唯有“似平非平才能使会阴处的肌肉不过份紧张,才有可能主动地“收会阴”。
根据以上分析,不但弓步的前弓腿应当“似平非平”,而且在做马步的时候,两腿的大腿面也应当“似平非平”。
也许有人会问:如此细致的区别,究竟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呢?笔者认为对这些细节不可掉以轻心。中国武术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体育项目之一,就因为它特别注重意识和内气的锻炼和运用。所以当中华武术发展到明、清两代,形意、太极、八卦形成独特的内家拳体系时,已完全舍弃了那种把大腿压平的弓马步,努力使膝、髋关节保持弧度(大于直角),以便“收会阴”,并保证内气的畅通,外家拳虽不象内家拳那样突出强调意识和内气,但内气在体内的运行毕竟是客观存在的。那么,今天我们在演练长拳时,在不影响长拳原有风貌的前提下,尽可能顾及“收会阴”、“通经络”的原则不是很好吗?事实上,符合这些原则的弓马步具有弹性的内劲,无论接续什么动作,或突然变换步法,都可以迅速,敏捷、轻而易举。反之,把大腿完全压平的弓马步在变换、接续动作时就需要化费大得多的后天拙力,可谓“吃力不讨好”。
本文开头没有说明弓步的前后距离,就因为这个距离必须服从“似平非平”这一原则。只要能够将前弓腿的大腿面接近水平而实际微有倾斜,这时候的前后距离就是最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