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生
乾隆十五年(1750)的夏天,应马学礼之命,戴龙邦由山西来到河南洛阳,为《心意拳》作序。序文郑重提出岳飞是此拳的创始人。二百多年来。武术界中一直有人坚信此说。甚至认为:“凡是参加岳家军的人,都练心意拳,与金兵作战,能攻善战,使金兵闻风丧胆,惜岳飞被昏君奸相陷害,金兵占据中华后,曾下令将此拳列为禁拳,若有再练这种拳术的,概以反罪论处,以致经过元、明两朝,几乎失传。”(注一)如果说《岳氏心意拳》的灭没,归咎于秦桧之流的腐恶势力和金兵的野蛮干涉,那么嘉泰四年(1204)宁宗皇帝亲自为岳飞平反昭雪,追封为岳鄂王(即武穆王)。秦桧以叛国罪论处,而受万民唾弃,心意拳就此应在民间继续发扬。理宗皇帝于端平元年(1234)联蒙灭金后,此拳应该重新流传。为什么从岳飞遇难到明末姬际可传艺河南,五百多年的历史间隔中,找不出一位《岳氏心意拳》传人?显然,这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说法,缺乏历史实据,令人难以置信。
据史书所载:岳飞为南宋初期的中兴名将。一生只活了三十九岁,幼年随父母在乡务农,时北方女真族掘起,建金国兴兵南侵,屡次进犯中原。靖康元年,掳走徽,钦二帝。为扫灭狼烟洗雪国耻,十九岁的岳飞毅然投军,在刘光世帐下充当兵勇,投军前,虽从师周侗习武,而不可能冒然造拳。
岳飞从军十年到二十九岁,先后在杜充、张所、宗泽部下任偏将继而转战宜兴,收复建康,围剿洞庭义军,杀扬么,败曹咸,义服杨再兴……奔忙于所谓的平定内患的战场上,为扶植赵氏封建统治,不惜肝脑涂地,成了血腥镇压洞庭义军的刽子手。假若岳飞在内战中阵亡,可以断定他短暂的一生,是非常耻辱的。
庆幸地是岳飞的后十年,在民族战场上英勇抗金,曾率师二次北伐。三十二岁时,由神武后军都统制,晋升为节度使,成了独挡一面的抗金主力。收复幽燕,直捣黄龙,迎还二帝,誓灭完颜番奴!这种气壮山河的信心,促使岳飞坚决抗金,反对议和,自然受到投降派秦桧之流的仇视。迁升岳飞为枢密院副使,逼迫他解除兵权,以莫须有之罪,冤狱惨死在风波亭。二十年的戒马生涯,倥偬而逝,岳飞没有饮血疆场,却毁于奸秦之手。这位经年尘土满征衣的抗金统帅,怎能静下心来,从事武术研究?更不能触及内家派心意拳术。
《姬际可》(注二)的发表。为国内外武术工作者所触目。著者黄新铭同志,为在心意拳术领域开拓出新的途径,不辞劳苦,奔波万里,二投尊村,三访少林寺,从事民间武术调查,总结出大量历史依据,得出了心意拳创始人不是岳飞,而是姬际可的结论。通过这条新的主线,帮我们扩大视野,打开思路,为研究明、清武术发展史,提供了方便。
处于明末内忧外患的姬际可,同岳飞的历史背景基本相同,当年的金兵和满清兵同是一族,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的起义,动摇了明王朝的统治,清兵的入关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富有民族自尊心的姬际可,为消亡国之恨,积极从事反清复明的社会活动,对岳飞敬若师表。因壮志未酬,隐迹少林,钻研武术之理。终于创出具有反清目的的心意六合拳。从《天地会》的史料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很多武术拳种,都留下了时代的烙印。如洪拳,乃纪念明朝开国的洪武皇帝,且有突出的反清内容。
姬际可创心意拳,自然受到前朝岳飞情致素养的熏陶和军事战略思想的影响。当年抗金名将宗泽,为了培养岳飞的军事才能,曾摆出古代许多阵图,要他按图破阵,岳飞反对照本宣科的学习古代死板阵法,提出了“运用之妙,存乎于心”的明言,这种灵活机智的战略战术思想,不单受到宗泽的器重,而对后来的军事战略家,武术家都有所启发。心意拳正是本着岳飞这一战术原则创出的。它和其他武术拳种区别有致;不侧重一招一势之变化,不注重形一意之邪端,强调心俱万化,万化各俱所能,诚能远取诸物,观察万物之能,近取诸身,显发心之智,而人之心能灵于万物。这种心为意之体,意为心之用的内家派拳术正是岳武穆的“运用之妙,存乎于心”的军事战略思想的再现!
顺治,康熙初年的清帝国,政权尚未稳定,民族矛盾紧张,清王朝深知他们的祖先完颜氏同岳飞打过仗,自然不允许民间崇敬岳飞。姬际可创始心意拳时,用心良苦,摄于清朝统治者残酷镇压手段,没能公开打出岳飞旗帜,唤起民众反清。只将希望寄托于后人。到了乾隆时代,清帝国政权较为稳固,为了粉饰太平,放宽了民族政策,民间流传乾隆皇帝为汉人后裔,说明了当时的反清活动骤增无减。姬际可的弟子,回教人马学礼,为了继承先师反清遗志,特邀戴龙邦为心意拳作序,实质上,是制定一种反清活动的政治纲领。其目的是唤醒后人,坚持反清,不忘异族侵略!
武术是战争中克敌制胜的手段,本身没有阶级性,但能为一定的阶级去服务。研究武术发展史,不能抛开当时的阶级、民族矛盾的时代背景,去掉拳种本身的固有特色和风格,是找不出它的真正的历史原因的。揭开马学礼,戴龙邦为《心意拳》作序之谜,使我们清楚地得出初步结论,心意拳的创始人是姬际可在岳飞军事战略思想的影响下,直接创造整理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