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瑞
湖南巫家拳始于清代乾隆年间,创始人为巫必达先生,字有能,福建省汀州府连城人氏,生于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青年时代走南闯北寻师访友后在株州大石围李大魁家教习拳术;后移住湘潭马家河冯南山、冯连山兄弟家教习授徒,李冯两家均得巫家拳真传。李家以钯术著称,而冯家则以棍术闻名。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巫必达先生病逝于湘潭冯南山家,享年六十二岁,葬于湘潭市东郊黑石头后高家冲尾,由冯李二姓门人修墓立碑。
巫必达先生自乾隆末年来湘潭授徒,至今已有二百余年,传人七代,门徒几万计,遍及湘潭、
长沙、株州、岳阳等地。
湖南巫家拳主要流行的套路有以下几种:
梅花拳、太子金拳、麒麟六肘、田字六肘、正平六肘、摆门六肘、单吊六肘、探力心意拳、掐吊六肘(掐吊六肘又分为:金拳、木拳、水拳、火拳、土拳、神拳。)
三桩六肘。
器械类有:长兵:七步连什棍术,万法归一。短兵:巫家单刀。其它兵器:双锏、耙术、凳术。暗器:金钱标。
拳术套路、器械等正整理中将不断补充完善。
湖南巫家拳套路颇多,各个套路的风格各异。其风格、特点是:
布局合理、结构严谨、运行路线多为直线运动,或斜直线运动,活动范围小,保持了南拳的特点。各种套路,自始至终无跌扑、滚翻动作。但拳架要求较严,无虚招、无花架,脚踏实地,每招每式都包含着极强的攻防意识,套路流畅,势势相连,环环相扣,劲力含蓄,要求劲断意不断。
巫家拳的桩势有鲜明的特点,胛剪桩(又称长之桩、抑叶桩)为基本桩势,桩势虽有高低之分,但步幅均小(两脚距离与肩同宽,前后距离比肩稍宽,两膝微屈,丁不丁,八不八,重心稍偏后脚、要求消腰隐脚,护裆猴胸。此桩势之特点在于实战中能前后进退自如、左右躲闪灵活。
巫家拳的攻守手法一多变。以进攻的手法而言,有六肘(擂肘,搁肘、扁肘、托肘、摇肘、撞肘),八拳(黑虎大小长拳、三门罩拳、单罩拳、连珠罩拳、肘子攀拳、太子金拳三珠炮拳、迫臂拳),十二掌(三门掌子、吊手掌子、分寸掌子、封面掌子、连环掌子、准手掌子、架手掌子、满面胡椒掌子、偷路掌子、塞河掌子、步手掌子、双掌子)。其击法有冲、点、劈、砍、搁、抹、盖、撞、封、托、叉、扣、缠、推、托、拿、提、穿按、锁等。
此外、巫家拳的攻防手法在变化中多以走半弧的特点。出击时十分讲究接触面越小,压力越大的打击效果。巫家拳惯使冷腿,其腿法虽仅有方尖(弹腿)斗腿(蹬腿)抬腿,挂腿和铲腿,但打击效果极佳。使脚时,无形无势,多用暗腿,多击下盘,出腿迅猛,手脚并用,防不胜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