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与外界环境所组成的“闭锁环路”以进行信息流通的更大规模,是靠羊水来完成的。就像人日常息之以鼻,激烈运动即息以口鼻。中医理论认为:肺主皮毛, 司全身之开合。此处之肺是全身性的。西医所述之肺是“左右而居,左三(叶)右二”的局部之肺。前者呼吸是广泛的,后者呼吸是局限的。修炼者因此而创造出一种高境界的呼吸法——体呼吸,即“全身处处皆为口, 内外进出任自由。”
肺系统对人体来说是开放的, 但无闭合即无两者间信息互流的“交换”,肺的开放是为体内体外重新组成一个“闭锁环路”,将人体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把外界信息载入输入)我体,连同我体之信息,混合于一起进行加工、贮存;肺系统是人们借自然,乃至宇宙而练体的重要场所。
呼吸以肺,其外在表现:是借人体外形的“扩”、“缩‘而实现的,‘扩”则体内空间增大,变虚,其结果使外界物质自然地流入,来补充其形体扩张所造成的空虚,故形“扩”,为吸气的过程;而“缩”使体内相对集中,变实,其结果是不能相容而继续存于一体的那部分物质地外溢,故形‘缩“,气呼也。所以,根据人体外形的“扩”、“缩”区域与气体在人体的“进”、“出”,我们可将人体呼吸分为: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内呼吸(胎息)、体呼吸;其中胎息(丹田呼吸)、体呼吸乃先天的,从人体发展看,她是在母体中即具有的;而腹式、胸式呼吸是后天的,是我们离开母体之后在外环境变迁后的产物。后天返先天之法是:从练肺着手,中通过练脐(胎息),终达练体。凡人之息以喉,真人之息以体。此喉”为胸、腹呼吸法之特征;此体仍胎息、体呼吸之通道。
调息以“均、细、滑、长、轻”为佳,但练息时应本自然之原则,不可过分追求, 日久自能见功夫。
三、调 心
调心者,是调整心理活动的过程。其一谓练功时的意念,其二言练功者同时须具备的道德修养。
常人心理活动无一刻停歇,他们不是思东即是想西,不是回忆过去就是忧虑未来;其体虽能静而睡歇,但其心却难以止而仍思之以梦。故调心者在练功意念即变动为静,将顺为逆,使“凡”为‘仙“;达到这个目标的努力即为意念,而这个过程就是“入静”。
入静既是变泻而补的一个过程,也是由“凡‘达“仙”的一种初级境界。“入静之法在于“意念干扰”,其外即以对一特定对象的注意而忘。却其它对象的存在;其内则以大脑皮层某一区域的兴奋(意守而形成的气功所需的兴奋灶)来抑制其它无关区域的兴奋;此法在古代谓之“以一念排万念”。
“入静‘’之法多以视,视之以眼;眼者,心之苗也,调心先调眼,调眼在于敛,敛得“神不外驰,意不外动”;闭而视腹,或虽眼开但视而不见,外景虽动虽变,而心却不应不觉,使得心理过程处于一种既高度抑制(对无关信息的不觉),又高度集中(体会气功信息变化的敏感)的适度兴奋的状态。
“入静需先静其体,再静其息,最终静其心。其体不止,其息难平,其心难静;而其心一静,其息则自平,其体之止亦更彻底和巧固。
常人之心多欲而贪多、善美、爱好。欲者,火也,心萌一一欲体则熊熊如燃,“欲是枷锁,欲是魔”,谁来之谁无主,谁爱之谁自缚;从这个角度看,“入静”即是在体内灭火——息欲的过程。息火之法以水,字示为“淡“淡字形以三水息二火,其意薄、浅也,与浓、深相对,又非无、绝。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质变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表现。这里“质变若借指无欲而心静,“量变如代替渐渐欲薄、欲少的话,我们可得:无欲而心静乃欲薄而渐少到一定界限的结果;故“淡乃脱“凡’入‘仙”起步。看常人不是被名缚,即是为利锁;名利若能一淡,不成仙佛,亦觉身轻、超然,观古今养性操心之法无不是以“淡”为始,以‘空“为终。“淡”、“空”是调心的两种不同的境界,她们均是“戒’‘之产物(见下图)。“戒”是“淡”与“空顺利发展的保证;是调心之根本而贯穿于调心之始终。“戒’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淡”、“空。“淡”与“空是养性之要规。戒欲、淡视、空色是调心者必需的道德修养,是常静之要旨。
综上所述,调身是气功修炼的基础,调心是气功行功的灵魂,调息是气功进功的源泉。气功“三调”组成了气功修炼工程的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彼此相依,共存一体,共同作用,给气功修炼以综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