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卓星
练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有两个含义:一是不用过度的力, 比如举起一手只需两分力便能办到,那就限用两分力,不要用到三分;二是不用拙力,但不是不用劲。拳家把人体固有的力称为力,把日常生活中用的力称为拙力,把拳术运动用的力称为劲。通过拳术运动的锻炼,体力素质逐渐改善, 动力定型日趋成熟,于是体力更能适应拳术动作的需要,因而提高了用力的效果;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练拳主要是练劲。练劲就要用劲,不用劲的拳术是不存在的。
太极拳用韵是什么劲?是一种连绵不断的、圆转自如的、可柔可刚的、可轻可重的、能化能发的和富于弹性的劲,拳家称之为棚劲,也称内劲。这种劲,为太极拳所独有,其它任何拳术,体育项目以及日常生活中都是没有的。
掤劲与组成太极拳的掤、履、挤、按、采、捌、肘、靠等八门劲法中的掤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劲,后者是“着’ 掤法所用的劲当然是掤劲,其余七法所用的劲也是掤劲,太极拳的一举一动用的都是掤劲。在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了掤劲,就没有太极拳。因此,有的拳家认为太极拳就是掤劲运动,称之为“掤劲拳”。
太极拳在打手中所用的劲也是掤劲。然而,有人却由此而产生错觉,认为劲大才是掤劲,劲小就不是掤劲。这种错误认识是有害的,它会导致在练拳术劲时使用大力,打手时更使用大力,因而误入歧途。其实, 掤劲只不过是在身肢放松拔长中进行用意不用力地运动所产生出来的劲力罢了。至于它的能量有多大,那是由各人的造诣来决定的问题。前面说过,掤劲是可轻可重的,功夫精深者,轻时可以轻如鸿毛,重时可以无坚不摧。
掤劲的主要特点是富于弹性。弹性是在身肢放松拔长中产生的。太极拳的预备式(无极桩),既是满体松弛的态势,也是身肢拔长的态势,这个态势的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弹性,所以它是掤劲的胎胚。太极拳把它带入用意不用力的柔和运动中去锻炼,使各重要关节(如上肢的肩、肘、腕,下肢的胯、膝、踝,身躯的腰、脊、项)的韧带及其周围的肌肉越练越坚强且长,从而增长了力量和弹性,成为可柔可刚的弹性掤劲。如果在运动中用了大力,便不成其为掤劲运动了,也决不可能培养出掤劲来。为什么?因为用力,肢体就要紧张收缩,与放松拔长正相矛盾。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一动便紧张用力的习惯,要纠正这种习惯,不是说到便能做到的事情,而是颇费心机来锻炼的。因此,在不用力的运动中还要强调用意, 以便专心一意地来促使身肢放松,克服紧张。
二、掤劲的轻、重与长、短
掤劲在打手中有轻、重与长、短的不同表现。所谓轻与重,就是小与大, 即劲力在分量上的差别;长与短,是指劲力在作用时间上的差别,说具体点,长劲是长时间地作用到对方身上的劲力,短劲是作用到对方身上时间很短的劲力。长劲是太极拳的主要劲法。在推手中,使用长劲的时候最多, 因为只有长劲,才能做至”沾连粘随不丢顶“。长劲所配合的劲量(力度)虽有轻重的不同,但基本上都属轻劲的范畴,即轻与更轻之分。功夫越深,用劲越轻。太极名家李雅轩把这种用劲分为五个级别,他说:“僵硬劲不如僵柔劲,僵柔劲不如松柔劲,松柔劲不如轻灵劲,轻灵劲不如虚无劲。可见功夫由浅到深,表现在肢体上是由僵硬到柔软,表现在用劲的分量上是由重到轻(但不等于不能重)。用劲越轻,思想越宁静,觉越灵敏,动作越圓活, 因而更能粘住对方,并随着对方的伸缩而缩伸,如果轻到如李雅轩所说的轻灵劲以至虚无劲的水平;可使对方无从捉摸我的劲路,从而登入“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不过,这只是劲法的一个方面,另方面,在使用长劲时也不是一味以最轻的劲量出现的,应当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而时轻时重(轻劲范畴内的重),才能取得理想的打手效果。功夫精深的拳家,一搭手便即控制着对方的劲路,使对方丢不脱、打不进,而己身则由顺势走入更佳的顺势。这种功夫,除了动作恰当之外,便是在运用长劲中不断改变劲量(力度)所起的作用了。这种又长又轻的劲,其特点是连绵不断,可变性大,由于表现动作柔软,人们习惯称之为“柔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