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理传真》——补记之十三
张义敬
这练拳首先要求“心静”的思想, 曾使我糊涂了很多年。前辈教拳,也很强调松、静两字。
在《说静》一文中,我已说明了 初学拳时,不可能心静,在一个相当长 的时期内,也不可能心静,只 有功夫到了较高的境界时,那些练拳的要领,已统统熟悉了,用的思 想才少了下来,接近于简单的意守 (心静〉了。离气功〈指传统气功的静功)的心静,也还有距离 哩!
既然提出了“用意不用力”,这 就已明白告诉我们,练太极拳主要 是靠用思想的。又提出要“心静”,这心静与用意不是矛盾吗?大家都 如此说,无人反对。我提出了不同 看法,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作 为一家之言,我依然保留我的看法。
主张练拳要心静的,或者是强 调了太极拳是气功的那一面;而忽 略了它是拳术的主要方面。
我们今天研究太极拳,主要任 务是应扫清前人有意或无意地散布 下的重重迷雾,让大家看清它的真 实面目,才有利于去学习、掌握。 违反了这一原则,如故意塞进一些 经络、穴位名词,不仅有悖于事实 真象, 也不过是惟恐太极拳还不够 复杂,把它搞成了繁琐哲学。又如 说一些玄而又玄,叠床架屋地用一 些陈词滥调,使人猜不透它究竟的 含义,硬要在拳中配上五行、八卦 等等,就对实际学拳者没有什么益 处,或竟反而增加了迷雾的浓度, 成了大雾弥天了。
提练拳要“用意”,比提”心静” 好。至少是明白、准确,不生歧义、 不会误解,不须猜测,可谓开门见 山。例如:初学时去跟着老师一手 一式学拳架,学拳架就是用意的内 容;这就是初学时的“用意”。就这 样简单明白。如果我们换一种说法, “学拳架就是心静”。这心静和学拳 架,就很像两码事了;而事实是, 强调要心静的,也的确就是教你认 真去学拳架。所以我以为主张要心 静的是用词不当。
练气功(指传统气功的静功)讲究松、静、自然。太极拳是拳术, 但其中有气功的内容,可以算作气 功中的动功,有气功的共性,前人 也讲松、静、自然。这可能就是主 张练太极拳要心静的根据。但拳中 的松、静、自然和气功中的松、静、 自然,要求又不全然相同,顶多也 不过是近似,方法上也有简繁的差 别。气功中的静功由于外形上无动 作,还比较容易入门一些。太极拳 中的用意,就是一门抽象的大学问。 要练到自然,也不是短期内能做到 的事。但都先要求精神上放松,要 “神舒体静”,却又是一致的。
人人都有很多杂事缠身,思想 总是心猿意马。练气功就用守丹田 或数呼吸等法,来使心猿意马、杂乱纷繁的思绪,渐渐宁静下来,这 是以一念止万念。渐渐通过意守, 让元神发挥作用,这就是气功的主 要内容。太极拳是用认真练拳,对 拳中的用意,来一念止万念的。如 只将太极拳看成气功,和气功比较, 层次还是浅一些,因为它还是有为 法,是要在技击上讲临敌制胜的。
太极拳虽讲^松净”(如“发劲 须沉着松净”),但既有动作,则必 有一定程度地用力,哪怕是用最小 的力,也就意味着还是有一定程度 的紧张,因而放松的程度就远不如 气功彻底。气功静功的静就是定。
练气功可以入定很长时间。近代的 虚云法师入定常十多天,到出定时, 看见禅榻旁边侍者在他刚上座时送 去的饭菜,都长了很厚的霉了。太 极拳因为有拳术上的目的,自然不 需要这样的静,练一趟拳架,一般也不过三四十分钟,超过五十分 钟的极少。由此也就说明,拳中的 静,远不如气功中的静。“自然”是 松与静的结果,既然太极拳在松与 静的层次上都不如气功,拳中的 “自然”也就不如气功中的自然更自 然了。这也是太极拳虽也可以称为 气功,但练不出气功所具有的特异 功能(如搬运、透视、遥感等)的 原因。
拳中的用意,就是去落实拳理, 学者的功夫浅深不同,落实的内容也不一样。按练体、练气、练神三步功夫说,也不过是先求肢体的柔 软舒适,再求心情舒杨,自在安乐, 最后达到气势磅礴,内气充盈,神舒 体静,内外皆美。到了一练拳就能进 入这种极为舒服、轻松愉快的境界 中。这就是练太极拳要进入的所谓 “气功态”。也即所谓的后天返先天 的“先天状态”。也即练拳应该找到 的“拳味”了。
到了这种时候,良性刺激取代 了曰常生活中因种种压力、烦恼而 来的恶性刺激,对身体自然大为有 益了。
由于太极拳内容复杂,初学时 用意的内容必然很多。只有到了练 神(动中求静)的阶段,用意的内 容,才接近传统气功。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大多数练 太极拳者,都还处在练体、练气的 阶段,离心静的要求还相当遥远, 只有少数功夫高的人,不再为拳理 分心,只一心去追求虚静的灵明感 应了,才是动功中很好的静功,或者说将动与静结合得比较好了 。
心静、还给气功。用意、是太极拳的本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