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裕庚
尚德不尚力
历来武师传艺, 总是以崇尚“武德”谆谆告诫学生。“尚德不尚力”,并不是说“力”(武功)不重要,而是说练武人的道德比武功更为重要。武术的用途在于强身和自卫,推而广之,在于增强民族的体质,为国家抗御强敌。而炫耀武技,好勇斗狠,向为武术界之所切戒。
名师出高徒
练武强调正确的传授。老师是引路人,路子引错了,即使肯下功夫,也难望大成; 而另一方面,武术的窍要之处,更非有老师的口传心授不可。因此,“名师出高徒”,乃是武林中的普遍真理。高明的武师是指嫡派真传,学有专长,道德高尚‘,诲人不倦的老师,有无名气倒无关紧要。所以,对于这一谚语的更正确的理解应是“明师出高徒”。
力不打拳,拳不打功
这里所说的力是指蛮力,拳术惯用避实击虚的技击方法,可避开或化去对方的蛮力,乃至借其力而乘之,所以说“力不打拳”。功是指硬功,气功之类功夫,硬功胜于蛮力,气功不畏打击,因而拳家每为精于功夫者所败,所以说“拳不打功”。但是此说也不能机械地理解,因为拳术并非丝毫不讲实力,而另一方面,拳术既然能够避力,当然也能避功,更何况拳中亦自有功。所以,胜负之数,全取决于技击和功力之是否精纯。
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功夫的种类繁多,大别之;之有硬功,气功,轻功等,其主要作用是锻炼身体的实力和灵活性。打拳主要是锻炼技击的方法,如果没有相当的实力,仍难克敌制胜,所以说打拳必须练功。拳术本身就包含多种功夫在内,诸如发劲、使气等等; 练拳功深者,其气自足,其力自强,其身自灵。所以,练武仍应以拳术为根本, 以功夫为辅佐。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练武应该一年四季不辍,即使是严冬炎夏,也不应减轻勤奋的程度; 或者说,三九三伏,更应加紧锻炼。这是因为,在严酷的气候中,人体生理活动都发生适应性的变化,最明显的是皮肤、 肌肉和末,梢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冬夏练武能使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力大大提高,更臻强健;用武术家的行话说,苦练三九三伏,最能增长功夫。
练拳千着,一熟为先:练势多年,一快为主
练拳千着,一熟为先“是说练拳应由博返约,把一些重要手法练至极精熟,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练势多年,一快为主”是说技击致胜之道,全在一个“快”字,唯其快,才能避敌之锋、蹈敌之隙,才能出其不意,攻其无各备,而操胜算,所以练武者对于身手的矫疾,最应着意锻炼。
艺高人胆大
武艺高强,有恃无恐,其胆量自大; 但是也未必尽然。有时武艺虽高,却败于不如己的对手,其原因在于胆力不如对方。胆力不如人,则慑于内而怯于外,对方明明有隙而自己不敢乘, 于是自身之隙反被对方所乘,这怎能不败呢?须知胆力与养气的关系,比之与武艺的关系更要来得深。文天祥以一文臣,身系虏廷,威武不能屈,全凭一股正气,这就是养气功深的一个例证。所以,练武必须重视养气,即重视道德、情操的修养,如此,才能做到“不动心”,养成大无畏的气质。“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总之,艺高必须同时胆大,才能充分发挥其武艺,用以克敌制胜而有余。
心要灵,手要狠,眼要毒
武术用于技击时,首先要临场不乱,其心镇定,则应变自灵;手要狠,是指出手要果断有力, 发现对方有机可乘时,应及时出击,切勿迟疑; 眼要毒是指应敌时眼神要专注对方的动向,才能避其实而击其虚。心灵、手狠,眼毒三者之中,心灵尤为重要,而心灵的关键在于胆大,视强敌如草芥,所以武术家常称:“此道无他谬巧,端在眼毒手快胆把稳”。
独特时无敌似有敌,应敌时有敌似无敌
这是领悟技击原理和克敌制胜的要诀。所谓“独练时无敌似有敌”,是指当独自练武时,始终要在心目中有一个假想的“敌人”在与自己搏斗, 闪转腾拿,退守进攻,无不以这个假想的“敌人”为目标,如此练习,才能悟彻拳理。至于“应敌时有敌似无敌”,并非是轻敌之意,而是指应敌时要以大无畏的精神和机智灵活的战术,给敌人以果断的致命的打击,要有决死之心,才能操必胜之券。著名的形意拳家王芗斋对此有一段形象化的精辟的论述,摘引如下:“假定三尺之外,七尺之内,四周围有大刀阔斧之巨敌与猛兽,毒蛇蜿蜒而来,其共争生存之情景,须得以大无畏之精神应付之,以求虚中之实(即独练时无敌似有敌);如一旦大敌林立,在我如入无人之境以周旋之,则为实中求虚(即应敌时有敌似无敌);此乃技击之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