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头要正,百会穴有上顶意,背部大椎穴上拔,使气贴脊柱,肩要松垂,胸自内含,心富松软,使气向下沉。古谱有“十四宜”:
膝宜合,头宜悬,眼宜平, 口宜随,肩宜松,肘宜沉,胸宜紧,背宜拢,腰宜轴,胯宜松,肛宜提,腹宜深,在腿上,趾宜抓,跟宜实。如浑元桩图。
2,插挑功的手型:
前七势动作中双手一直是拇指掐食指,其余三指屈握,根据练功者的身体状况,手型应有所区别。
( 1)虎目手型:拇指尖掐住食指末节,拇食二指 均微弯,虎口之孔呈椭圓形,似虎猫之眼,称“虎目型”,这种手型比较省力,适合病弱体虚的人练习,如图。
(2)凤眼手型:拇指尖掐住食指末节横纹,食指伸直,虎口之孔呈三角形,象禽鸟的眼,所以称“凤眼型”,用这种手型练功比较吃力,身体强健者练功可用此种手型。凤眼手型如图。
3,插挑功的动作速度。
插挑功前七势的端势,推势,开势,合势动作速度要缓慢而且均匀,每势动作完成后应保持姿势静站一段时间。静站时间的短长,根据练功者的体力状况而定,初练或体弱有病的人每势静站时间要短一些,一般每势可站二三分钟; 有一定功力的人可静站时间长一些。如两人结合练功,应先熟读指导练功的原则,根据练功者的表现,适时指导练功者换势。一般说来,每势应站到手指略感吃力,再站下去手指就会抖动,即可换下势。
揖势动作完成后可随着练插势,不必静站,插势速度不可太慢,如图,上挑的速度可如揖势,下插时要用力,一呼气即从耳边下插到地。挑势动作速度同揖势。
后七势的动作速度比前七势快,一般象做广播体操一样就可以了。
4,前七势的动作方法。
(一)端势。
端势歌诀: 水中端巨石,手从腿边起; 吸气撞丹田,此为插挑基。
动作分解:
(1,浑元桩站立,双手自然垂于两大腿外侧。凝神意守丹田,调匀呼吸,静站1 -3分钟。(2双手握成“虎目手型”或“凤眼手型”,拳心向内。(3)两小臂外旋,使拳心向前,同时缓缓向上抬起,如端势图一。
(4)两臂继续向上抬,至双手食指尖与下额相平止。(5)保持姿势,静立,如端势图二。
要领说明: (1)双臂向上抬要如端重物,但又不可拙力,动作速度要缓慢、均匀,如日月行空,闲云在天,不见其动,但又无时不动。 (2)双臂向上端时,肘部应微曲,不可伸直,动作4完成时,肘尖向下。
(二)推势。
推势歌诀: 月下僧推门,两臂放舒伸,将展犹未展, 兰叶露垂匀。
动作分解:
(1)接端势,两小臂同时向上向里卷动,两食指随之向上向里划一立圓形。 (2)上动不停,两食指划圓到胸前,指尖向下,随两手卷动,两肘向外撑,卷到虎口向内。距胸一横拳,两拳面相对,相距一横拳; (3)双拳向外旋转,边旋边向两旁拉开,两食指由向下变为相对,距离二三寸。(4)双手拳心向前缓缓推出,如推势图。
要领说明: (1)两肘向外撑不可与小臂卷动分割开来,应随小臂卷动之势自然向外撑,外撑的目的是为双食指尖由向下变为相对拉开距离,外撑不可用力,不可太快,要自然。 (2)双手向前推出过程中两食指尖一直相对,不可有高下前后,拳眼向下;推至定点时两臂基本伸直,双肘尖向外, 肘部略弯,不可完全伸直。
(三)开势。
开势歌诀: 白鹤展翅势如弓,牙齿虚对两膀松,怀抱太极背八卦,千斤力气两臂增。
动作方法:
接推势,两臂向左右弧形撑开。动作如开门状。开至两臂接近伸直,两食指尖向内前方为止,如开势图。
要领说明: 两臂撑开的幅度,要根据练功者的身体状况而定,初练者和体弱者开的幅度要小些,开到两小臂向斜前方,两食指相对,如合抱状即可;健壮者开的幅度可大些,但两臂亦不可伸直,形成“一条扁担”,旧谱云:“手心向外,作半个圓圈,如弓状”即此意。
(四)合势。
合势歌诀:一气开合不可轻,阴阳变化指挥中;转环揽月怀中抱,气满丹田精自生。
动作分解:
(1)接开势,双手以腕为轴,食指从内向上向外划一立圆圈,变拳轮向上为拳眼向上, 食指尖仍斜向前内方向,如合势图一。
(2)两臂直臂向中间合拢,如抱物状,合至两食指尖相距一二寸,如合势图二。
要领说明: (1)合势与开势互为表里,互相配合,前七势的演练顺序可以根据练功者所要医治的病患而不同,但开合二势一般应连在一起,先开后合。(2)两食指划立圆时,动作可快一些,可略用力,双臂向中间合拢的速度缓慢的和端、推清势一样,合拢的路线应是弧形,沿开势的路线向内运动。(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