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诚所至金石开
第二天,陈盛甫起个大早,赶在张含之前来到杏林。张含之来了,一见这光景扭头就走,次日清晨便换了个地方练武。可是,不管他换到哪里,陈盛甫总能跟踪而至。
一天,两天,三天,张老先生家境清寒,陈盛甫就不时接济他些个。如是天长日久,待杏花落尽之时,两个人一齐走到杏林中来了。
张先生信步而行,他突然扬起手中鞭杆,向空中一点;林中最后一朵杏花飘然而下,他缓缓说道:‘我决定收下你作徒弟。你是我第一个徒弟,也是唯一的徒弟,但你必须依我三件事:一是不得向别人说向我学练鞭杆,二是你不能承认自己会练鞭轩,三是练鞭杆之时不能让外人看到。“
这时,陈盛甫不论什么条件都会答应的。
此后,每当夜深人静,陈盛甫便将体育场大门一奖,跟着张先生学鞭杆。春去冬来,整整学了两年,还真做到了‘人不知,鬼不觉。’
但是来到呼和浩特,陈盛甫把鞭杆公之予众了,因为他知道,鞭杆演练法得之于民间,应该让它在民间发扬光大。
浩劫之中写《鞭杆》
十年浩劫降临到三晋大地上,此时已在山西大学任教的陈盛甫横遭‘批斗“。到一九六九年,他被驱往昔阳县,住在山上的一位老乡家里。他已年过六旬,白天要下地干活儿,晚上得作没完没了的检查,名日“改造世界观”。
清晨,他得下山挑十担水,从山上到山下有一里路的陡坡,别说是老人,就是年轻人也得在半路上歇上一会儿。也许是得练武之益吧,陈盛甫居然可以一日气挑着八十斤的水直上山顶。
每天凌晨五时,昔阳那怪石嶙峋的山峰还隐匿在黑暗中,陈盛甫已经摸着扁担,高一脚,低一步地下山挑水去了。来到山脚的小河边。他放下水桶,深吸一口气,便抡拳挥掌,扁担“身兼数职‘,间或是枪,转眼为棍,直练到东方发白。就这样,他在昔阳呆了一年多。
后来,他被送到一个农场喂猪。—天,陈盛甫对着只知抢食的那群猪自言自语地说道:“可惜你们没有灵性,要是有的话呀,我教你们武功,给你们上课,给你们发讲义。。。。突然,他不言声了,脑海望仿佛有一道亮光忽闪而过。
讲义,对啊,过去怎么没想着呢?我没有学生可教,没有课可上,不是正好可以整理自己一生学下的武术吗?不是可以细心揣摩,精雕细刻,使套路更加完善,自成体系吗?想着想着,陈盛甫不禁脱口而出:“写书,对!我要写书!”
哄地一声,正在抢食吃的猪群被他的喊声一下子惊散了。
陈盛甫要写的第一本书就是《鞭杆》。张含之先生所传的陀螺鞭,经陈盛甫多年演练,渐至炉火纯青。在将它整理成书之际,陈盛甫又对之深加研究,删去了几个重复的动作,使它更加精练。不仅如此,他还创编了鞭杆对打六十四式“,使鞭杆的健身,技击作用更加突出。
十年动乱终于结束了,陈老的著作得见天日。一九七九年九月《鞭杆》一书出版,很快就技抢购一空。一九八二年,《鞭杆》再版发行。。。。
老当益壮再努力
今天,已八十三岁高龄的陈盛甫教授是山西省政协委员,山西省武协主席,他还在辛勤笔耕,探寻着中华武术的瑰宝。
一九八二年,陈老从‘戚门十三剑“改编而成的《杨眉剑》出版发行,一九八四年,他特意编著的适宜老弱妇孺锻炼的《健身操》出版发行。现在,《十六手对打》巳定稿付印。《实用三十二掌》也将在近期内脱稿,这套“掌”集八卦,太极,长拳等多种风格于一炉,但又自成一体。
今年春节,陈老在家门口贴了一副颇有情致的对联:
东西南北传武艺,春夏秋冬勤练功。
呵,从空间到时间,经纬交织着陈老对武术事业的万缕情丝,横额点题“振兴中华”,道出了这位武术家一腔的报国忠忱呵。
从这副对联里,人们可以看到这位山西鞭杆传人的象火一样赤诚的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