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崇禧 李占元
螳螂拳是起源和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主要拳种之一。解放后,随着武术运动的蓬勃发展,该拳种更为广泛流传。在全国各地和世界许多国家(东南亚, 日本、美国及西欧等)深受人们的喜爱、推崇及赞美,参加演练螳螂拳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由于螳螂拳原始套路几经辗转,演练者又不断的改编和创新,特别是自选螳螂拳套路(包括器械和对练)的出现,使螳螂拳的风格、特点和技术套路,似有混乱之势,甚至明显的歪曲和偏离了螳螂拳的原貌。正本清源,澄清某些问题是继承和发展该拳种的重要环节。作者从事螳螂拳教学和研究60余年(指85岁的李占元先生),曾系统的演练和探讨过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和六合螳螂拳(指参加第一支国家武术队的刘崇禧工程师)现就以下几个问题,阐发拙见,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将螳螂拳视为象形拳是本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的事。自选螳螂拳的创编者,为了追求艺术效果,将昆虫螳螂的意、动、态与身法揉合在一起,通过发柔劲,模仿体观了螳螂的形象;使内容更加丰富,起伏明朗,无疑对螳螂拳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遗憾的是,“螳螂拳是象形拳”的提法由此产生,而且流传越来越广。在那“灾难的年月”, 自选螳螂拳为了在比赛或表演中获得“高分”和艺术效果,沿着“象形”的道路, 愈走愈远,甚至连穿着也走向了“螳螂化”。使一些不知螳螂拳底细的人,误认为这就是传统的螳螂拳,更有甚者,还把螳螂拳列入象形拳一类的传统套路中进行比赛。
作者认为,螳螂拳不是象形拳,其理由是:
一、从武技艺术创作中,人们不难发现许多拳种闪烁着动物的身影,保留着某些动物的形象痕迹,甚至是模仿动物的动作而创造的。例如广泛流传而古老的形意拳、少林拳、太极拳、通臂拳等等就是如此,难道我们能将受动物启迪而创编的武术拳种,均称为象形拳吗?
二、从螳螂等拳演练法记述中可知,螳螂拳的创始遵循“只练艺,不学形”的原则,主要仿生昆虫螳螂利用刀足捕捉动物时灵活、敏捷、以巧取胜、脆快有力的技击特点、攻防意识,通过勾、搂,采,挂、粘、黏、贴、靠,崩、劈、挑,冲、砸等技击手法塑造而成,是以技击实用为主,偏重于实战练习的拳种,而不求花哨好看,更不过分追求仿生螳螂形象的逼真。从螳螂拳的传统套路中,明显的看出它的朴实明快、刚劲疾速、灵巧多变的独特风格,与自选螳螂拳有本质的不同和差异。
三、从拳谱记录的46个拳术套路的几十种器械套路的动作名称中可以看出,保留动物类名词(特别是螳螂的一类名词)的武术术语,是微乎其微,寥寥无几的。如梅花辘拳和摘要拳,分别有38个或上百个动作组成,而与螳螂有关的动作名称只有一个或根本没有;六合棍是螳螂拳系中的主要器械套路,在其3 60个动作中,几乎找不到“螳螂,二字的形迹。这种不以外形取名的现象,绝不是偶然的疏忽,更不是创编者的无知与用语的贫乏,这是因为套路本身不是塑造形象,而是取其实用。所以,先辈们并非是形象模仿,而是取其精华的创造。
四、传统的螳螂拳在风格特点上与自选螳螂拳有本质的区別,螳螂拳有发明劲(寸劲)和暗劲(柔劲)两种演练形式,而且大多数拳师强调前者,而将发暗劲作为训练身法和聚气发力的一种手段。如果亲眼看过老拳师(如原山东青岛的郝斌、李占元等人)们劲力刚猛,气势雄健的表演,再与自选螳螂拳对比,二者是泾渭分明,差异悬殊,如同两类拳种。因此,以“失真”的自选螳螂拳代替传统的螳螂拳,而统称之为象形拳,显然是不妥当的。如果将前者称为象形拳;那则是名符其实。作者认为,应当给螳螂拳“甄别”,否则随着老武术家的相继去世, “以假乱真”将会埋没该拳种的精华。通过挖掘整理,澄清自选与传统,恢复正宗传统螳螂拳路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螳螂拳的流派
螳螂拳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分支。但是自选螳螂拳问世以后,为其命名了不少离奇古怪的名子。正宗螳螂拳谱中记载的流派,主要有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和六含螳螂拳,七星螳螂拳脱胎于七星拳,强调“七星式”,实际含意是应用身体的七个主要部位,即头、肩、肘、拳、胯、膝、脚等作为主要技击手段。其运动特点是刚柔相济、刚而不僵,柔而不软。梅花螳螂拳来源于梅花拳,强调“梅花步”,有“梅花螳螂千枝梅“一说,以刚见长。其实这两个流派,在练功方法、技击特点诸方面完全一致,说明它们同出一辙。目前,有些人将七星螳螂拳称为硬螳螂或罗汉螳螂,说成劲力主刚,而将梅花螳螂拳称为太极螳螂,说劲力主柔,是不恰当的。他们从字体上判断理解劲力特点,并为其创编的自选螳螂拳冠以“梅花”二字,从而曲解了螳螂拳的本意;更有甚者,将螳螂拳中发明劲和发暗劲两种演练形式,说成是七星螳螂拳和梅花螳螂拳的不同风格。关于这个问题,人民体育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体育通用教材《武术》中,已作了正确论述。
六合螳螂拳是与上述两派有重大区别的另一分枝,它强调内三合和外三合。技术套路和名称别树一帜。此外,还有地功螳螂拳一说,其实拳谱记载的是,梅花螳螂拳第七代传人一宋子德先生,在吸收了地趟拳技击特点的基础上,创编一路摘要拳,该拳在螳螂拳系中已有六路,故将其创编的做为续篇,名为第七路摘要拳。因此,出现了七星螳螂拳和梅花螳螂拳巾,唯一有区别的套路。随着历史的演变,有人称“地功摘要拳”或“地功螳螂拳”。从发展的角度来讲,将宋子德先生创编的这套拳,从螳螂拳系中分出一支,也未尝不可,有其一定的意义。但应该说明的是,目前它仅仅是一个拳路,并非一个拳种。
在文中,我们过多的谈沦了自选螳螂拳的问题。再说明一下,我们提倡武术的创新,如果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武术早晚要被社会所淘汰。实际上,任何一个拳种, 任何一个有成就的武术家,无一不是创新的大师,都有自己独创的东西。但是创新是在精练老套路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漫无边际的胡编乱凑。要防止将创编的东西,强加于传统套路之中。尊重原有的传统套路,又要珍爱自己的创新成果,这才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