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每个人小时候都喜欢做游戏,做游戏的本身就是不断战胜挫折与失败而获取刺激与欢乐的过程。假如没有挫折与失败,再好的游戏也会变得没有趣味。试想,倘若人们在生活中也拥有这么一种阳光的游戏心态,那么也许遇到的失败与挫折就不会显得那般沉重和压抑了。
连孩子都能如此聪明地将挫折变成一种游戏,我们这些成年人为什么不能让痛苦沮丧的心态快活起来呢?其实,生活与游戏,二者并无差别,只是人们在游戏中身心放松,而在生活中精神紧张罢了。在游戏中你可以体味到打败困难的乐趣,同样,在生活中也可以将挫折视为游戏,而从中体味到积极的快乐。
在人的一生中失误是不可避免的,但必须认清失误的本质——失误者要清楚自己失误在哪里,而不能对自己的失误一无所知。
我们更不能害怕失误,因为恐惧不可能使一个人避开失误。
惧怕失误往往是女性常有的一种心理,也许自孩童时期起,就会有人向你灌输这种观念。如果不能正确克服那种恐惧感,那么失误也许将会与你终生相伴了。
其实,对我们来说世界上并不存在失误,看到这一说法,你可能会惊讶。所谓失误,只不过是别人对你做某件事所表达的看法。所以,你根本没有必要事事都按照别人的看法去做。只要着你心里的目标,不断努力,那么失误就只不过是为最终获取成功的一次次尝试罢了。
有时,我们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形:你详细设计完成了某一任务的计划,然而却由于种种原因,使你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千万不要将此事与自我价值等同起来,你只是没有完成某一件具体的任务,但这并不等于你整个人都失败了。你只不过是在某一段时间内没有成功,你还可以不断探索新的途径,积极尝试新的方法,直到最后获得成功。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想象中的恐怖要比现实中的恐怖厉害得多。”
知道反向思维吗?
有些时候,正面思维无法突破,反过来想一想也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样的,有时故意从不好的角度想想自己,也许能够对自己了解得更清楚、更透彻。
总之,世间没有绝对的事物,所有的好与坏,得与失,快乐与痛苦,都是相生相克的孪生体,经常相互转换。只不过是何者为显现,何者是隐影而已。
林玲是某校的田径选手,常常代表学校参加各种比赛。
在一次全国性比赛中,她参加了4 x200米接力赛,负责最重要的第一棒。
她拼命告诉自己,一定要建立领先优势,夺取胜利;而教练也叮嘱她务必发挥出最好水平,为第二棒队友创造获胜的先机。
林玲了解教练对她的期望,知道如果第一棒不能领先,跑第二棒的同学就有可能被其他选手挡住,不能及时起跑,那将会导致他们损失十分之一秒的时间,而这十分之一秒,常常是取胜的关键。
尽管教练、同学,包括她自己,都有足够的信心取得胜利,但仍有种隐忧悄悄升起。林玲知道自己是第一跑道,基于好奇,她侧头看了一眼邻近跑道的选手,结果当她发现站在起跑点的选手是X校最优秀的王玉梅时,不觉倒抽了一口冷气。
王玉梅是短跑好手,林玲曾在一百米的赛道上败在她手里,而如今赛程长,她又身负重任,林玲对自己能否胜过对方毫无把握。
她越来越觉得信心大失,就在她开始沮丧得想哭、想退出的时候,王玉梅走了过来,向她伸出看似友善的手,握手的时候,她信心满怀地看着林玲,调侃地说:
“我先到终点等你啊!待会见。”
林玲原本就脆弱,再加上这番话,她顿时感觉全身的力量好像都在远离自己,剩下的只有无边无际的愤怒和软弱的身体。
她用尽力量支撑身体,在思想的挣扎中,她猛地想起教练说的一句话:
“若是别人想以心理优势打击你,千万别让她们如愿。”
林玲这时恍若一个将沉的溺水者终于看到了一个救生圈,她使自己逐渐地平静、稳定,不断地积蓄力量。
随着发令枪声响起.,王玉梅果然一马当先。场上所有选手都落在王玉梅后面,仿佛她就是第一名,而所有的人只有争取第二名的资格,林玲也以为自己也只能第二个将接力棒交给队友,便将全部精神都集中在取得第二上。林玲事后回想起比赛说:“若赛程只有100米,也许我真的只能拿第二了”,但是,在最后冲刺的时候,跑在最前面的王玉梅好像突然间变得越来越慢了。
这时,林玲以全速加快向前飞奔,终于超越了王玉梅,第一个将接力棒交到队友手中,当林玲越过她时,只听见她在挣扎喘气,她甚至快要停下来了。用田径场上的术语形容,就是她“烧尽”了。
比赛后,林玲已经不记得王玉梅当天的名次了,只清楚记得自己在终点线上等她的笑脸。
经过这件事,林玲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使拥有傲人的才华,要想获得最后胜利,也必须以稳健的步伐不断地跑完整个比赛;即使你落后100米,你仍然有可能在至终点处等她。而每一次预计的成功当中“总是隐含着各种各样失败的小因子;同样,在失败里,可能也埋藏着成功的契机。世间的事就是这样,没有“绝对”的定律,只有“相对”的变化。
文章来源于(女人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