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神不宁是心脏缺血的表现,赶快给五脏之主备“粮草”
古人讲究五行,“土生万物”,居于中央而驾驭四方。因此,“中” 便被看成是一个权力的核心。“人心,土脏,在身之中”,单就位置而言,它就是君主。心之志在喜。所以人心情好时就会开怀大笑,但高兴过了头,就会患病。
为何五脏之中“心”为首?
五脏中,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心,心有“君主之官”的美誉。如果将人体看成一个国家的话,那么“心”就是至高无上的国王。君主是一个国家的核心,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了领导人,就会群龙无首。中医把心比作“君主之官”,可见心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
心为什么这么重要呢?
先从位置来看,五脏中,心居于正中。《说文解字》在解释心时,有“人心,土脏,在身之中”的说法。中国文化一向重“中”,比如“中心”、“中央”等都带有一个“中”字,原因是什么呢?
古人讲究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土生万物”,居于中央而驾驭四方。因此,“中”便被看成是一个权力的核心。《文选》认为,“君居中心,臣者外体”。这也是对“中”这种文化的一种印证。五脏中,心正好是居于正中的。《太玄经·玄数》说:“肺极上以覆,肾极下以潜,心居中央以象君德,而左脾右肝承之。”所以从位置上讲,心就有君德之象。
中医认为,“心藏神”。什么是“神”呢?
从狭义上来讲,就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灵枢·本神》对此的描述是:“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谓之思,因思而远谋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什么是“任物”呢?
“任”是接受、担任的意思。我们看到一样新鲜的事物,心里对它会有一定的评判,比如是好还是坏,是喜欢还是讨厌,这就是“任物”。该功能是心主导的。心里有所记忆并进一步形成欲念的过程,叫做“意”,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有一点点念头”;有了念头之后,再进一步加深,就有种行动的冲动了,这就是“志”。我们说“志在必得”,说明他已经在着手准备,而不是一味空想。有了这种冲动还不够,在行动前还要有全盘的谋划,这就是一个“思”的过程。思考而又能预见后果,这叫“虑”。等思虑成熟后,再巧妙地处理事物,这就是“智”。由此可见,虽说人的精神活动分属五脏,但归根结底还是受心掌控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它也是一个领导者的形象。《黄帝内经》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者,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为什么要“和喜怒”呢?
因为心在志为喜,喜怒和,“君主”便可高枕无忧。
“乐极”为何会“生悲”?
五志分属五脏,与心相对应的就是喜。人心情好了总会开怀大笑,就是这个原因。但过度高兴对身体也是不好的,中医认为,“喜则气缓”,“缓”即涣散的意思。也就是说,当人过度高兴的时候,神气就会涣散。《说岳全传》中有一节讲到:金兀术与牛皋交战,结果兵器被牛皋夺去。金兀术伤口复发,一下跌落马下。正好牛皋也摔了下来,而且一下跌在金兀术的背上。金兀术一看自己居然被牛皋所擒,怒气填胸,吐血而亡。牛皋则仰天大笑,结果一口气没上来,也死了。这就是“气死兀术,笑煞牛皋”典故。牛皋为什么会笑死?就是因为高兴过度,气一下子涣散了。心有一个功能,就是主血脉。血液运行周身是需要心气推动的。心气虚就不能行血,血液瘀积于心脉,就会出现心悸、心痛、健忘甚至老年痴呆等病症,心血不足,严重的就会导致死亡。
过喜怎么办呢?以恐克之。恐为肾志,肾五行为水,水能制火;所以恐克喜。《洄溪医书》讲了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个书生进京赶考,结果中了状元。这人十分高兴,急忙回家报喜。谁知路上却突然间病倒,后来请来当地一位名医,那位医生诊脉后,说他只有七日寿命,让他赶紧回家与父母见上一面。此人听后,悲痛欲绝,急急往回赶。谁知回到家中却安然无恙。此时随身的仆人给他一封信,原来是给他看病的那位医生写的。信中讲,他的病主要是大喜伤心,药力不能及,所以医者才想出这个办法来治他的病。所以,生活中如果有人因惊喜过度而致病时,可以适当吓吓他。
另外,再教给大家一个养心的办法,就是多动手指,比如做针线活、弹钢琴,女孩可以刺十字绣等。虽说都是小动作,但养心的效果却是不小。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经常说到一个词:心灵手巧。可见,心与手是有一定关系的。心包经走中指,心经走小指,所以刺激手指,可对心经和心包经起到锻炼效果。再者,手指指尖分布着10个穴位,叫“十宣穴”(见图6)。十宣穴有一个作用,就是开窍醒神,有些人昏迷不醒,在手指尖放血就能使其清醒。所以,平时生活中多动动手指,对于保护心脏也有好处。
但以上方法终究是借助于外力,加强自身的修养才是最重要的。《黄帝内经》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保持平静的心情,学会泰然地看待世间万物,不仅是一种处世态度,也是养生的秘诀,这应该比任何灵丹妙药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