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受损还有一个症状,就是人特别的瘦。我们经常说一个词:精瘦。为什么“瘦”跟“精”联系在一起呢?
因为越是聪明的人,头脑越是闲不住,遇什么事都爱思考。思考的太多,就会伤到脾。脾又主肌肉,脾伤,人自然就会瘦下来。民间喜欢把聪明称为“精”。因为太“精”了,所以才会“瘦”。
有些人看到这里可能会想,我正愁如何减肥呢?
那我是不是可以用这个办法来减肥呢?
当然不行。脾脏受伤之后有两个后果,一是变瘦,另一个就是变胖。为什么同种病因却会产生不同的症状呢?
这就要从阳气上分析了。
脾有一个作用,就是运化水湿。脾脏健壮时,水湿就能顺利排出体外,这时人的身材既不胖也不瘦。脾脏虚弱时,如果体内阳气充足,水湿也能运出去,这样的人偏瘦;反之则变胖。脾虚变瘦,是因为脾虚肌肉不充,但由于机体阳气比较足,能及时运化水,如果体内阳气不足且脾脏又虚弱,就会出现一种现象——水湿泛滥。水湿是我们体内产生的垃圾,所以它停在哪里哪里就会长脂肪。但这种胖有一个特点,就是肉特别虚,摸上去软绵绵的,其实这也是脾虚的一个表现,我们管这种胖叫做虚胖。所以,打算通过损伤脾脏来达到减肥目的,无异于“剜肉疗疮”,是行不通的。相反,你要健脾。脾的功能正常了,把该清理的垃圾清理出去,从而使你拥有窈窕的身材。
心病还需心药医,解铃还需系铃人
但是现代生活中,谁又能不思呢?
当然,少思并不等于不思,只是别“思”得太过。那么如果已经伤到脾,中医如何调治呢?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对于忧思过度导致的疾病,我们要“以毒攻毒”。
中医有情志相克的说法,即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忧。所以,对于忧思伤脾的人来说,关键是让他生气。《续名医类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女子的母亲过世了,她因思母过度,茶饭不思,最后病倒在床。请来许多郎中看病,也不见起效。当时的名医韩世良知道此事后,便找到一个巫婆,谎说此女的母亲认为自己是被此女所克,想要报克命之仇,因此阴魂不散前来纠缠她。这个女人听后大怒,谁知这一怒却把原本的病给治好了。
当然了,这只限于脾受伤较重的情况。如果过于迷信此法,可能又会伤到肝。其实生活中,做到心胸豁达,少钻牛角尖就可以了。
《林间集》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叫法灯的禅师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和尚们都很看不起他。但住持法眼却对他另眼相看。有一次法眼问众和尚,有人在老虎的脖子上系了一个铃当,如何才能解下来。大家都回答不上来。法灯从旁路过,顺口答道:“解铃还需系铃人。”
养生何尝不是如此。自己的心结,还是自己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