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我为中心的形成往往与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有关。父母需要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帮助孩子克服这种“自我中心”的习惯,父母可以从以下方面作些努力:
1.让核早多结交朋友
从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看,5岁以上的孩予是非常需要友情、需要伙伴的。但是现在孩子普遍没有兄弟姐妹,邻里交往也很少,许多孩子终日只是一个人学习、玩耍,这样,孩子的心里自然很少考虑到他人,孤独的环境形成自我中心是必然的。
要改变这种情况,父母除了多陪孩子交谈、娱乐外,更重要的是鼓励孩子与同学、邻里发展友谊,要鼓励孩子带同学、朋友来自己家里玩,也要鼓励孩子去别人家玩,可以让孩子帮邻居家取报、送信,到邻居家借还物品等。父母带孩子出游时,也可带上孩子的同学和朋友。在这些交往过程中,孩子就会体验到与朋友应怎样相处,逐步学会为他人着想、关心他人。
2.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集体就是班级、小组、少先队、学校及假期里的活动小组。孩子在这些集体中生活学习,与其他同学团结互助,共同完成集体活动,从而逐渐养成集体意识。自我中心的孩子在集体中往往与他人格格不入,做事斤斤计较,影响与他人的合作。因此,父母应与学校老师保持一定的联系,了解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耐心倾听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的感受,支持孩子踊跃参加集体活动,为他人服务。支持孩子谦让、守礼、乐于助人的行为。
3.让孩子学会宽容、忍让
通过“换位法”弓I导孩子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改变只顾自己、无视他人的坏习惯,克服狭隘、自私思想。让孩子有与他人分享物品的机会,有团结互助的习惯,懂得互惠互利,多为孩子提供结交朋友和接触社会的机会,提高与外界的交往能力,这是避免和改变自我中心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4.教育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孩子的“自我中心”观念,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长期过分呵护和溺爱造成的。所以,父母要教育孩子学会尊重他人,不能把长辈的关心爱护当成是应该的,要认识到自己与其他家庭成员是平等的。与同学相处时,更要学会换位思考,替他人着想。要学会尊重同学,关心同学,帮助同学,这样才会得到同学的尊重、关心和帮助。
5.引导孩子学会分享与合作
平时有了什么好吃的,父母要引导孩子能和家里人分享,哪怕是一个橘子,一块巧克力,也要和别人分吃,并不是父母要吃孩子的东西,而是培养孩子心中有他人的良好习惯。父母要让孩子与同伴多接触,多交流,在一起做做游戏,做做作业,学会和别人和睦相处,合作玩耍,合作学习,并从中体会友好相处的乐趣,培养团结合作的品德,消除“自我中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