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疏导,使孩子不再逆反
现实生活中父母常有这样的感受: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脾气越来越倔强了,刚要说孩了儿句他就十分厌烦,想让孩子这么做他偏那么做,不想让孩子那么做他偏与你唱反调。这就是孩子的逆反心理在作怪。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有意不听家人或:老师的话。大人不让做的他偏要做,大人让他做的他又偏不做;明明知道是对的也不听,故意和人人对着干。逆反心理如果引导、处理不好,会影响孩子成长。
张泽人是个9岁的小男孩,外表文静,可在家,他会骂人,打妈妈,而且还吃报纸。妈妈去咨询教育专家,说:“刚发现他吃报纸,全家人都很吃惊,反应很强烈,都争着说哎呀宝贝不能吃不能吃,可你越急,他越吃得欢,两年来家人都愁坏了!”
专家说:“这就是孩子逆反心理的表现,也许看到家人急,孩子会觉得高兴,痛快。看到他吃纸,家人不要表现大惊小怪,试着顺他,你就说,吃吧,吃吧,你觉得好吃你就吃,要装出无所谓的样子,孩子看到你这样,一吃不好吃,他也就不吃了。”
听专家这么一说,妈妈就试着教育张泽人,果真有效。
该回家洗澡了。张泽人玩沙仍玩得不亦乐乎,妈妈说:“我们回去洗了澡再来玩。”“不回不回。”他头也不抬。妈妈想了想,说:“好,不回家你就在这玩,妈妈回去洗完澡看红果果绿泡泡。天黑小老鼠跑出来,你不要害怕也不要找妈妈。” “妈妈回,妈妈回。”妈妈话没完,他就站起来,拉着妈妈的手,“妈妈,我们回家看红果果绿泡泡吧。”
一个电闪雷鸣的晚上,张泽人翻来覆去睡不着。十一点时,他突发奇想。“妈妈,我们藏猫猫。”妈妈打着呵欠,说:“别吵,妈妈睡觉,明天要上课呢。”他不依,带着哭腔央求:“妈妈,妈妈。” “妈妈累,你找姐姐吧。”他马上下床。妈妈拉住他,说:“姐姐在外面房间,你去要小心,天很黑,打雷轰隆隆呢。”他沉默了,半天才说:“外面还有狗吠吠,不去了。”“那咱们睡觉吧。”妈妈顺势说。他听话地躺下。
别人随手扔的糖纸,张泽人高兴地捡起,迅速放进嘴里。“哎呀!”站在不远的妈妈不由低呼,赶紧跑过去。“你吃什么呀?”妈妈问。张泽人把糖纸放手上,大声嚷:“糖,好甜!” “谁给的?” “捡的。”他一点儿也不觉得有错。妈妈压住火气:“给妈妈看看。”他嘿嘿笑,不给,准备又放进嘴巴。“哎呀,”妈妈假装喊道,“地上的毛毛虫不见了,是不是它爬到糖上,你给吃下去了?”张泽入狐疑地看看糖纸,又看看妈妈。妈妈一脸认真。“一定是你吃到肚子里去了,它是不是在里面爬呀爬呀,爬呀爬呀。”妈妈用手装毛毛虫爬的样子,在他的肚子上挠痒痒,张泽人咯咯笑起来:“怕,怕怕。”他扔下糖纸,要跑。妈妈假装追他:“毛毛虫来喽,追呀追呀。”哈哈,张泽人大笑着,跑开了。
上述案例中父母处理孩子逆反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叛逆是一种极端的逆反心理。有了这种心理的孩子,经受不了批评、挫折和压力,本能地任性胡来、我行我素,根本就不辨是非、不识好歹,只要有悖自己的意识,就要对抗,这就是叛逆性格的行为逻辑。
一般而言,青春叛逆是孩子生命周期发展的必经阶段。对叛逆的孩子,不主张使用强压的做法。这种做法,虽然能显示父母的威风,可却会让孩子在的心里造成更大的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