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掉懒惰,打造勤奋的孩子
现在的孩子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因而在家庭里的地位十分突出,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心肝宝贝”。
不少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百般迁就,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播下了特殊化的种子。久而久之,就强化了孩子们不良的行为习惯,使孩子形成一种心理状态:心中只有他们自己,逐步滋长起自私、任性、依赖和懒惰。
现代著名画家徐悲鸿是个非常勤奋的人。他的勤奋更多地来自父亲对他的循循善诱的教育。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是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他不慕功名,从来不与官场中人来往。徐悲鸿6岁那年。就开始跟着父亲学读书了。
虽然年幼的徐悲鸿对画画也表现出了学习的欲望,但是父亲当时并不打算教儿子学画画。
喜欢画画的徐悲鸿总是有绘画的冲动和欲望,他总是跃跃欲试,想画出一幅好画让父亲欣赏,并能够教自己绘画。有一次,父亲给徐悲鸿讲述了《论语》中的勇士庄子一人擒住两只老虎的故事。徐悲鸿边听边想:“老虎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我要把老虎画下来!”
于是,徐悲鸿找到一位会画画的大人,请他画了一只老虎。回到家后,徐悲鸿照着画上的老虎的样子,细细地描了下来。
画完后,他高高兴兴地把自己的画拿给父亲去看。
父亲看到徐悲鸿的“大作”后,笑着问他画的是什么,徐悲鸿自豪地回答说:“是老虎呀!”
父亲故作惊讶地瞪大眼睛:“这是老虎吗?我看像一只狗嘛!”徐悲鸿被父亲泼了一盆冷水,心里很难受。这时,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画画必须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实物。你没有见过真的老虎,就不可能画出逼真生动的老虎来。现在你还小,应该首先发奋读书,打下扎实的文化根底,只有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学习绘画才算有了根基。所以,爸爸希望你现在勤奋读书,绘画以后再学不迟。”
听了父亲的话,徐悲鸿从此就在父亲的谆谆教诲下勤奋读书了。9岁时,他已读完了《诗》、《书》、《礼》、《易》、《四书》、《左传》等启蒙读物。父亲看时机渐渐成熟,便开始指导徐悲鸿学习临摹。同时,他对徐悲鸿说:“画画是生活的再现与浓缩,要想学好画,必须以生活为本,多多把眼光投向社会与人生。”父亲还想方设法教徐悲鸿观察、欣赏大自然,大自然优美的景色让徐悲鸿深深地感受到了自然之美,他迫切地渴望把自然之美用自己的画笔更好地表现出来。徐悲鸿在父亲的教育下,更加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勤奋永远是成才的钥匙,永远是孩子成才的第一推动力。孩子具备了勤奋这种可贵的品质,就等于拥有了成功的一半。所以,父母一定要纠正孩子身上懒惰的恶习,培养孩予勤奋的美德。
“劳动创造了美。”这是马克思对劳动的精辟总结。可以说,教育孩子热爱劳动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责任。因为孩子将来一生的幸福,都要靠孩子自己的劳动去创造。
许多父母其实也意识到了对孩子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不少有见识的父母为自己的儿女安排一些特殊的假期活动:如推销、打工,卖报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