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引导,少控制

多引导,少控制

 控制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隐藏在每个有思想的物种体内,人更是如此。在家里,父母永远都想控制孩子,他们的初衷是对孩子的爱,这种爱可以创造伟大的亲情,也可以制造家庭的不幸。因为,很多父母是在借助“爱”的名义来控制孩子。

 井井是个6岁的小女孩,人长得很漂亮,又能歌善舞。可是在学校里,却没有人喜欢她,而且同学们背地里还叫她“没主见”。其实,这一切都不应该怪井井,这一切都是井井的爸爸造成的。

 井井是家里的独生女,一生下来,爸爸就十分宠她。因为爸爸从小吃过很多苦,所以爸爸决心不让井井再吃苦。从井井出生到现在,井井的所有事情,爸爸都和妈妈来一手操办。井井的每一个意愿爸爸都能够猜透,在井井还没有说出口的时候,爸爸就已经给井井办好了。

  因此,从小井井就养成了自己不用动脑子,不用动手,一切伸手就来,一切听父母安排的习惯。

  可是到了学校之后,一切全变了。父母不在身边,她连一点最小的事情都不会做,连一个小主意都不会拿。有一次该她值日,她拿着扫把不知道如何下手,竟然哭了起来。

 父母控制孩子,大多假借“爱”的名义。另外,中国的多数父母总是认为什么都管。让孩子完全按父母的思路去做,便是对孩子最完全的爱。其实不然。在孩子年龄还小时,思想和经验还都不足以独立处理自己的人生大事时,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他们有责任也有权利来要求孩子按父母的思路去做一些重要的事情,尽管有时候孩子并不情愿去做,但他们的能力不足以摆脱父母对他们的控制。这是改变不了的事实。但当孩子有了自主意识,有了自我控制能力,慢慢地能够自己管住自己,并主动地去做好一些事情,父母的控制就会与孩子的行为产生不可避免的冲突。

那么,父母该如何做到对孩子多引导、少控制呢?

1.克制自己的控制欲望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比较强烈,建议父母首先要把心态放平和。对孩子有期望是好的,但不要在孩子面前时时处处表现出来,不要急躁,有时候按照对的思路去做了,一时没有看到成效,也不要太着急,继续做下去就行了。因为,这种控制关系对孩子的影响不太好,孩子会在心理上感觉到强势父母的压力。他虽然会听,在父母的眼里看来是温和的,实际上是不高兴的。如果这种情况继续的话,孩子会更温和,父母会更强硬,其实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2.重视自身的表率作用

 父母自身的思想水平、文化修养、道德情操、言谈举止、衣着打扮都会在孩子心灵上留下印迹。孩子模仿力强,可塑性大,言行几乎是父母的“翻版”。父母应该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严于律已。而有的父母言行不一,这样不但使其对孩子进行的正面教育化为乌有,而且使孩子心理上产生矛盾,从而产生说谎、投机取巧等新问题。

3.坚持正面的引导

  对孩子的教育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对于孩子的引导,要使孩子从心理上认识到这些问题对自己、对大家产生的危害和发展下去的严重后果。对孩子的问题要辩证地去分析,表扬和批评相结合。同时要增强孩子解决问题的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克服缺点,成为一名好孩子。

4.给孩子一些成长空间

  给孩子一些成长空间,离孩子稍远一点观察。孩子的成长是有个性的,应该顺其自然,不应该脑子里有个框框,孩子应该怎样怎样,更不能强硬改变,而是应该利用一些生活场景,尽量提供一些孩子发展的外部环境,尽量正确地诱导孩子。父母退一退,孩子进一进,孩子就有话说了。加上孩子现在正处于青春期,父母更不应该过问太多,给他多一点成长的空间。

5.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独立性是一种习惯,培养独立性可以从生活琐事做起,如穿农穿鞋、吃饭洗手这类小事。孩子做任何事情,都会碰到次序、步骤的问题,也有效率和结果的不同,这就是因果关系,就是逻辑。复杂的独立思考、判断的习惯是在独立意识的基础上,在感觉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中形成的。

 或许孩子大一些父母才会比较关注这一点,但这种能力不是说有就有的,更多的是长期训练之后形成的一种对环境和面对事情的反应习惯。如果孩子小时候没有这种习惯或能力,可以肯定地说,长大后也不会有。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