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仿照当时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陆续制订和完善学制。它摆脱了封建教育制度,同时也承认了女童受教育的权利。
中华民国存在的近四十年时间里,教育事业尽管受到连年内战、 外敌入侵的干扰,受到政府高压政策的束缚,,但由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还是有一定发展的。以高等学校为例,1929年,全国高等学校已有七十多所,1937年发展到九十一所。抗日战争期间,教育事业受到了较大影响,有的大学停办,有的迁往后方,有的合并。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教育事业得到一定恢复与发展,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大学已有二百所左右。这一时期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也都有所发展。
民国时期,涌现了许多著名的教育家, 主要有蔡元培、陶行知等。
蔡元培是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他提出要实行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 美育和世界观教育,是中国近代较早提出全面教育的著名教育家。
陶行知一生从事教育试验, 探索研究教育理论。他先在城市推行平民教育, 后又提倡乡村教育, 在南京附近创办晓庄师范学校,抗日战争时期创办育才学校。他提出生活教育理论, 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教育理论上, 主张教学做合一,以培养学生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他从深厚的爱国主义和鲜明的民主主义思想出发,把教育作为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武器。他是中国近代的人民教育家。
民国时期的著名教育家还有首创职业教育的黄炎培、儿童教育家陈鹤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