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同时,它作为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形成了地球上生机勃勃的有机世界,构成了地理环境中非常活跃的特殊部分一生物圈。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一方面生物不能脱离环境,而必须依赖并适应环境,维持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地球上生物的出现,对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特殊的、非常重要的作用。
生物在生活过程中始终和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并受到环境的制约,因此,环境影响着生物的分布。气候是影响陆地生物分布,特别是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因为气候决定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光照、热量和水分条件。
光照是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绿色植物才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保持自身的生长。有些植物的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这叫喜光植物,它们分布在向阳的地方或占据林中的上层。有些植物的生长只需要少量的阳光,这叫做喜阴植物,它们多分布在背阳、阴蔽的地方,或生长在密林的底层(图3.38-3.39)。
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人们运用光在林中垂直衰减的原理,模拟雨林结构,建立起多层次的人工经济林。以橡胶为上层乔木树种,下面种植茶树、咖啡等喜光的灌木植物,在灌木层之下再种植草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从而充分利用光照,达到一地多用、增加收益的经济效果。
热量和水分条件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例如,从赤道到两极,随着热量和温度的有规律变化,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植被带;从沿海向内陆,随着水分条件的变化,形成了森林、草原、荒漠等不同的植被景观;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由于热量和水分的不同,则又形成了垂直分布的植被带。
可见,植物的生活和分布深受环境的制约,什么样的环境就可能有相应的植物种类分布。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的植物,它们在个体形态、生理机能等方面常具有显著的差别。从图3.40和图3.41可以看到,水生植物莲和旱生植物骆驼刺的个体形态,因水分条件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这是植物对其生长环境长期适应的表现。由于植物生长对环境的依赖性很大,而且它能产生某些适应性现:象与其生长的环境保持统一,因此植物对环境往往有明显的指示作用(图3.42)。在我国,人们早就利用植物对气候的指示作用,了解气候的季节变化,安排农业生产,如华北民间有“枣发芽,种棉花”的谚语。在干旱地区,人们常借助植物来寻找水源。还有些植物对环境污染具有指示作用(图3.43)。可见,在很大程度上,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人们常常把生物尤其是植物作为自然景观的标志,也就是这个原因。
莲生长在水塘、湖沼等水湿环境中。它具有柔嫩、硕大的叶子,但根系并不发达。
骆驼刺生长在沙漠地区。它的叶子己变成细刺,以减少水分蒸腾;根系很发达,能从很深很广的地下吸取水分。
风吹使迎风面树枝受到损伤,背风面树枝不断生长,形成旗形树冠。
动物的分布也深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如植物分布、气候差异、地形起伏等,都影响着动物分布。生物分布除了受自然因素影响外,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且人类活动的影响往往是很大的。